《论语》学习(八十一)

【原文】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 文】

4.18 孔子说:“父母有错时,你要好言相劝,如果他们听不进去,那也要尊重他们,并且任劳任怨。”

4.19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如果必须要出远门,那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你去了哪里。”

4.20 孔子说:“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算是孝了。”

4.21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你不能不知道。一可因长寿而喜,一则因年高而惧,并且要提前准备好他们的后事。”

4.22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因为怕自己说到做不到。”

精 华 解 读

劳而不怨:孝顺最难是“色难”

本节课当中提到了很多孔子“孝顺观”。前面我们曾经学过“色难”,即最难做到的孝顺不是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是总能保持和颜悦色。尤其是当父母的生活习惯与自己差异过大,甚至还会因此让你惹上麻烦,我们是不是仍能有耐心帮父母处理问题,劳而不怨呢?如果能做到,那可真是孔子心目中的孝子了。

课 后 思 考

你能迅速地说出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吗?

【原文】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 文】

4.23 孔子说:“严于律己,就会少犯错误。”

4.24 孔子说:“君子应当言谈简洁,行动敏捷。”

4.25 孔子说:“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前来相认。”

4.26 子游说:“老在领导面前套近乎,早晚会自取其辱;老和朋友黏在一起,早晚会变得疏远。”

精 华 解 读

朋友数,斯疏矣:靠得太近,是疏远的开始

关系好的人,一定要成天黏在一起吗?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哪怕是亲密关系,你也应当尊重对方的边界,给彼此一些空间。如果非要成天黏在一起,两个人必须绑成一个人,那反而是疏远的开始——因为对方会透不过气的。同样的道理,就算你和上司、同事的关系很好,也别总套近乎。把工作做好即可,不要过多参与到别人的私生活之中,这才是长久的、良性的相处之道。

课 后 思 考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快来聊聊吧!

感悟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既为父母还能陪伴在我们身旁而感到高兴,也有为他们的日渐衰老而担心。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少说话,多干事,行胜于言。

上帝造人,让人长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就是让人多听少说。言多有失。

言大于行,夸大其词,易失信于人,让人生厌。

《道德经》有句话“悠兮其贵言”,就是好的领导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

3.德不孤,必有邻。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前来相认。

人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德”,提升自己的知识,而不必花时间担心是否有人理解自己。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何愁没有朋友?有道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说明了一个界限问题。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过于亲近,则会物极必反,彼此之间的关系只会因相处太累,渐行渐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4月21日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严于律己,就会少犯错误。” 这里约可以理解为约束...
    杨钥钥阅读 1,170评论 0 0
  •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
    小小的平凡阅读 952评论 0 1
  • (十七)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
    远洋船长阅读 845评论 0 1
  • 我的学习心得: 又是一天有点应付的学习了。不该如此的,但是实在是太困。唉,早上核酸浪费了一个小时时间,却也无可奈何...
    暖暖1314阅读 1,033评论 0 1
  • 靠的太近,是疏远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哪怕是亲密爱人之间关系,也应该尊重对方的边界,给彼此一些空间。绑的...
    许小兔Angelina阅读 1,5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