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始,苏老师就给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我相信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
这两个问题也让我陷入了沉思,有许多时候我的知识只能算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灌输了,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考虑 孩子的心理感受,我们就用着我们自认为正确的语法点和定向思维,用陈旧的方法来要求孩子们必须把我们讲授地知识点掌握了。这难道是让孩子自豪有尊严地学习吗?这种学习的状态保持下去会对我们的孩子有怎样沉重的打击呢?难道我们真的就只能这样填鸭式地上课了吗?……
其实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考虑得到的,因为我们的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他们本来就希望我们教好他们的每个孩子,所以我们也要有高度的意识去不断思考我们身上存在的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及时反思改正,我们就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无时无地地关注着孩子学习的状态,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从他们内心深处了解学生,尊重他们,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学习来产生学习的尊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苏老师指出: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十分精细的问题之一。要求我们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
而培养孩子们有尊严地学习就必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行动力,我们教育工作者多组织一些活动来,让孩子们从活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世界,然后让他们自己描述所感受到的感情,这真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思考的力量。而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所以每一次在上课前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我们带动着大脑高速运转起来,而这样的方法才是最棒。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而且苏老师指出:这样年复一年地进行智力的、精神的财富的交流,就越来越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关系。教育真的不是片段性地教学,也不是短暂地成绩教学,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每位老师都有职责让我们自己也慢下来,相信每一个孩子,即使他们当时接受能力慢,成绩不好,我们也应该静等花开,这才是美好教育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