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
其实时间是“人为概念”。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为了更好地务农而产生了时间概念,以便更好地掌控人的行为,从而获得更多收成。
实际上,时间在这个宇宙空间里,并无具象。我们所在的四维空间中时间的那一维,只是我们的想象。
虽然时间这个概念十分高深莫测、无形无态,但落到人身上,就简单了许多。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有所追求,追求的过程中要完成各项任务,各项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人的一生只有不到百年,从现在到终点,时间就是可见的那么多。把总的时间落到各项任务上,也是清晰可见的。
进一步来说,我们希望在有限的一生中去实现我们所追求的事物。
怎么做呢?简单地说,其实就是规划、行动、增效。
之前的两篇文章已经说到了克服拖延症、立即行动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如何高效做事的思维方式。
链接:治疗「拖延症」的两个办法
下面谈谈如何有效地规划时间。
首先为什么容易掉入无效规划时间的陷阱?
有两个定律可以解释:
①帕金森定律:工作会不断膨胀,占满一个人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
这让我想起入职的第二年,在一个项目上遇到的“老炮”,他的一句话我终身难忘:“活路(四川话,指工作)比命长。”
②侯世达定律: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长,即使预期中已经包含了侯世达定律。
这就像我们以为的宇宙就是950亿光年的范畴。而实际上,踏出950亿光年外,TMD还是宇宙。
其实这两个定律就是强调了一个事实:人通常并不擅长估计完成某任务的时间。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人根本无法预测有多少琐碎的事情降临。
面对这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①接受不完美
在大学里,我是理想主义,凡事都认为一定存在最优解。而到了工作(设计行业)才发现,我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完美”存在,因为等不起。当你废寝忘食交出自以为完美的答卷后,总有人会跳出来指出他们不满意的地方。因此,我们首先在认知上要进行修正:完成不意味着完美。
有个思维模型叫做:“完美乃优秀之敌”。细品一下,确实如此。其症结就在于:时间有限。而完美意味着可能需要无限长的时间。
当然,有时候我们需要把事情做得近乎完美(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人生中少之又少)。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反复思考:这项工作最终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完成意味着什么。只要所有条件达成,任务就可以终止。
②学会放弃
在常人思维里,“对损失的厌恶”同“对收益的喜好”相比,前者程度更强烈。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某件事上付出了许多,就很难停下来,即使已经意识“此路可能不通”。
以打麻将为例,当你已经赢钱的时候,就会希望保住收益而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态度。而处于输钱的状态,反而愿意冒险一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事实上,过去你为某件事投入的所有资源,都是沉没成本,不应该成为当下决策的考虑因素。
正确的思维应当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如果长期纠结于既有损失,就浪费掉了本可以用于其他机会的时间或金钱。
有一句歌词讲得好:该放就放。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压根儿就看不到任务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评估任务”也同样重要。
具体的做法有哪些呢?首先我们不要只局限于”事后分析“,还可以增加“中期分析”或“定期分析”,甚至是“事前分析”,以便察觉到在任务进行中容易忽略的因素。其次是学会“第三方视角”来看问题,之前的文章有提到(拒绝误解——如何提高同理心?)。最后,还可以请别人来帮忙。人在陷入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跳出既有思维圈,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如工程领域的“咨询公司”就是扮演的这么一个“旁观者”角色。
以上就是如何避免无效规划时间的一些思维方法。虽然并没有正面地谈怎么进行“时间规划”,但从反面来看,避免了无效,则行之有效。
“接受不完美、否定过去”的观点,看起来有些反常识。但想要真正地改变,需要颠覆认知。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时间是有限的。牢记这一点,可以避免陷入许多“费力不讨好”的时间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