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班主任老师那得知,昨天儿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他在一个成绩不如他的Z同学面前嘚瑟,发出了带有鄙夷色彩的“咦”声,配合左右摇晃的食指,表达对方不行。Z同学恼羞成怒,踢了他几脚。儿子发出很大的叫声,把刚好路过的年级组老师引了过来。老师了解了情况后,批评了Z同学不应该使用暴力,也批评了儿子,不能对同学发出带有鄙视的声音,作出瞧不起的动作。
回家后,儿子没有透露半个字。这件事不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确实儿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让我不得不反思的是,自己与儿子的交流方式。是否因为面对类似的事,我在了解情况后,总是要提出几句教育性的意见。比如,告知他,对同学要友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短优劣等。总是希望他能改掉自己身上的问题,多看看自己的不足。导致他不愿意再与我分享他觉得会被教育的事情,不愿意再对父母坦白一切。
儿子今年13周岁,正值青春期,正当不好教育沟通的年龄。即使相对而言,他还不算中二严重。但是,的确对我们而言,不能再拿对小孩子的教育方式来对待他了。必须用心用情来学习、来适应如何与敏感而自尊的青春期孩子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