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
【原文】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翻译】
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解读】
本章所记孔子言论,主要表达的是他对现实、理性和实用的重视。
子路问鬼神生死之事,孔子的回答则举重若轻,巧妙地将鬼神与生死等空而大,以及玄远幽冥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生人世上。
孔子的这个态度,使儒家学说最终形成了实用理性的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而中国文化则把目光盯在现实人生上,着力追求社会安定,强调人生幸福。
对于鬼神和生死等问题,孔子一向持存而不论的态度。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如下原因:
首先,鬼神等虚幻之事本就难以说明。鬼神观念起源于远古万物有灵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因鬼神乃是幽冥之事,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实践性研究,更无法彻底讲明。
所以,对这些不确定的东西,既无法确实肯定,也不能彻底否定,存而不论无疑是最科学的态度。
另外,儒家学说本就是一门重视现实,关注现世今生的理性学说。儒学讲究仁、礼,重点在于修身养性,调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本质上说,儒家学说是积极入世的。
对这些与现实人生关系较为疏远的鬼神之事,孔子并不把它列为研究的重点,所以也不把话题往这方面引导。
死亡的问题也与鬼神问题类似,所以,孔子也秉持相同的态度。孔子和儒家真正关注的是现实人生,是世俗的成功与快乐。
在孔子眼里,研究人,研究人性,研究人际关系,研究人与家国的关系,研究社会和谐稳定等现实问题,都要比研究鬼神与死亡迫切和重要得多。
同时,这些问题,也有足够多的现实事例,完全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之中总结出相关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世人,引导社会。
这里再说明一下,对神灵与死亡,孔子并不是持排斥态度,也没有说它毫无意义,只是面对相关问题存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