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我喜欢一个人午后懒洋洋吹着凉风,我喜欢手里那款传统工艺武夷山烟熏小种红茶,撕开包装一股淡淡的松烟香涌入鼻腔,舒适自然!让人想起明末清初由武夷先人创制小种红茶!
说起小种红茶总是离不开它的发源地桐木关,这里在制茶季节总是雨水偏多,晴天偏少!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茶农家里都有用来加温萎凋的“青楼”。“青楼”共有3层,二、三层只架设横档,上铺竹席,竹席上铺茶青;最底层用于熏焙经复揉过的茶坯,它通过底层烟道与室外的柴灶相连。当灶外烧松柴明火时,其热气进入底层,在焙干茶坯时,利用其余热使二、三楼的茶青加温而萎凋。
茶青萎凋适度后即可进行揉捻。使茶条紧卷,茶汗溢出。这时将茶坯置于竹篓内压紧,上盖布或厚布。茶坯在自身酶的作用下发酵,经过一定时间后当茶坯呈红褐色,并带有清香味,即可取出过红锅。
这是小种红茶的特有工序,过红锅的作用在于停滞酶的作用,停止发酵,以保持小种红茶的香气甜纯,茶汤红亮,滋味浓厚。其方法是当铁锅温度达到要求时投入发酵叶,用双手翻炒。经炒锅的茶坯,必须复揉,使回松的茶条紧缩。方法是下锅后的茶坯即趁热放入揉茶机,待茶条紧结即可。: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青楼”的底层吊架上,在室外灶膛烧松柴明火,让热气导入“青楼”底层,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最后将烘干的茶叶经筛分拣去粗大叶片,粗老茶梗后,再置于焙笼上,再用松柴烘焙,以增进小种红茶特殊松烟的香味。
不过值得和大家说明的是,经过以上工序的茶叶只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初制毛茶。
如需真正喝到成品红茶,还需要在毛茶进厂时,便对毛茶按等级分堆存放,以便于结合产地、季节、外形内质,及往年的拼配标准进行拼配。然后进行归堆。在归堆的过程中,各路茶品含水率并不一致,部分茶叶还会返潮,或含水率偏高,需要进行烘焙,使含水率归于一致的过程称为“走水焙”。紧接着进行筛分。通过筛制过程整理外形去掉梗片,保留符合同级外形的条索和净度的茶叶。小种红茶的筛制方法有:平圆:抖筛、切断、捞筛、飘筛、风选。小种红茶的加工筛路可分:本身、园身、轻身、碎茶、片茶5路。
然后经过风选将筛分后的茶叶再经过风扇,利用风力将片茶分离出去,留下等级内的茶。而风扇过风后仍吹不掉的茶梗,外形不合格的以及非茶类物质拣剔出来,使其外形整齐美观,符合同级净度要求,拣剔有机拣和手拣。最后经过筛分,风选工序以后的红茶会吸水,使茶叶含水率过高,需要再烘焙,使其含水率符合要求。
然而我所喜欢传统工艺烟正山小种红茶还需要在上述工序完成后加上一道松香熏制工序。成品的烟正山小种要求更加浓醇持久的松香味(桂圆干香味),外形条索乌黑油润。
炎日的午后,配上精致的小点心🥧,拿上刚看的那本《武夷山志》,轻柔音乐,从远处传来!人生得意如此,乐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