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终于等到你——线上导师班。一开场就听得热血沸腾,有些事只有经历才能悟得更深,才能感同身受。
这段时间,隔三差五就有学员问我:“你家现在啥状况?拭目以待看着你家的情况转变?”“你都跟孩儿聊啥?你对孩子做了啥?”
我说: “不知道做啥的时候,我就保持安静,维持现状。” “我没有对孩子做啥,我自己做了一些事,做咨询,正常上班、工作,加快学习的步伐,导师班实操班的课来回穿梭学习,(比如听院长的130节线上课,听了好几遍了,只有这段时间是边听边记笔记,海勇导师的课和文章这段时间也是听得看得上头,海勇导师最近讲了很多青春期方面的理论和案例,这比自己趴那儿看书高效、高质。)”
家长说应该孩子做咨询呀,咱做有用吗?确实是孩子需要做,但孩子不做,我们就得做,我们做咨询确实就像隔靴挠痒,有效甚微。那是因为我们把做咨询的劲儿用在了咋学学收拾孩子上,却忘了我们自己焦虑的心都无处安放。我们做咨询的目的是让我们自己先静下来。
孩子出问题了,咱真的要气死了。当我们觉得青春期的孩子真是疯了的时候,却没看到我们自己早都疯了。我们真的要把这个问题,当成是和孩子建立关系和全面提升我们自己量级的重大时机。
不然,真的是要疲于应对一堆问题。不光孩子的,爱人的,还有老师的。
老师说:“别人家的孩子一两天表现不好,一说,家长去一管马上都调整过来了,你家的都这么长时间了,这成绩下降这么严重咋行?……”“老师,我们已经找了专家咨询了,专家跟我们说了即要接受孩子能考第一,还得接受孩子会考倒数第一……”“倒数?那不中,初一结束还要分班考,这样下去分到普通班了,那学习环境咋办?孩子未来咋办?……”“感谢老师这么多学生这么忙还关注到我家孩子……孩子除了这问题,还有啥问题?……老师,向你请教,看看这种情况,给我和他爸支支招儿,我们还可以做点啥?……”
量级不升高,光老师一波一波地找就让我们崩溃了。
尽管一再调整自己的语音语气语态,把要说的话先一再地优化,希望孩子能体会到的是关心的包子味。但一张嘴,孩子都不能正常地情绪表达,咱做的一切努力在他那儿都是要求“快点睡觉”,孩子立马炸毛“我偏不。”直到慢慢看到了孩子的不容易。老师说孩子:“谁摆烂,都没料到你会摆烂。你之前多好,多让我放心,现在真的太让我失望了……”一群人都是希望孩子快速从泥潭逃出上岸,但孩子的心碎了一地,家长的心跟着碎一地,哪有力量去托举?
我也一直想弄点啥,虽然一直说先生很担心孩子不上学了咋办?因为不上学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先退缩,退着退着不上学了?我虽然嘴上安抚着先生,我内心其实也很恐慌,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那是需要强大的内心的。
不学习,咱原本脆弱的心如何才能强大?
弄不动孩子,就弄自己吧。我把自己的担心写下来。这样一分析,不上学只是可能的结果中的一种而已。其实有三种结果,三种结果都有可能性,但不上学绝对不是唯一的结果。如果家长能断定未来,这么牛的家长咋没提前断定孩子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当这么想的时候,是让自己先安静,让自己变得平和。
其实有些问题是一个阶段出现的正常现象。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在晚上褪黑素分泌的会晚一些,生理发育的原因导致他们希望晚睡一些。但这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不懂,不知道,觉得他不应该这样,使劲去拦着去说去叨叨,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让生理的问题变成心理上的对抗。青少年很少为了叛逆而叛逆。但这个时期,我们做家长的却特别会在这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上跟孩子去争论,交什么朋友,穿什么衣服,什么时间睡觉。比如一个妈妈说女儿:“别人都不会穿成这样去上学。”女儿说:“也许只是你不会这样穿而已,我偏要这么穿。”
很多现象他是个正常的现象。不是谁的青春期都会出现问题,原本有积极的家庭关系的青少年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小。有时候看到孩子真的好像没事儿人一样,真的就是一种生活体验而已。但控制不住自己看不惯的心。
那这个时候,我们其实还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看不惯,接纳自己的纠结。不正常就不正常吧,我们家长自己得正常,我们越正常地生活,孩子“回归”正常的时间就会越短。
不经意间被院长一个点醒,有没有发现羊了之后,家庭关系好了呢?确实现状已被打破了,有十来天,孩子晚上能睡几个小时了。(不是去跟孩子聊了什么,是孩子自己不黑白颠倒了。)真的没想到某一天我的期待值竟然能降到孩子在晚上睡觉,我就很开心了。
孩子的情绪也平和下来,不再张嘴就是对抗、烦躁。昨天给老娘一个拥抱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这个过程真的太难了,任重而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啊。
总之,孩子越不“正常”,我们做家长的越正常,那离正常的路就会越来越近了。我们始终要相信未来,因为我们要知道,青少年和父母对于努力工作、教育和工作上的进取心以及良好性格的重要性的态度上惊人相似。我们全面提升自己,我们努力修炼自己的脾气秉性人品,孩子歪不到哪里去!
不要忘了,我好了,大家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