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说《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马歇尔博士,是一位犹太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曾目睹了一场造成40多人伤亡的暴力事件。因为这件事情,他们一家人三天没有出门,在他复课回到学校后,也遭受到同学的欺辱和歧视,甚至拳打脚踢。
幼年的遭遇,让他对“暴力”有着深刻地理解,尤其是语言,当看似轻飘飘的话语扮演攻击角色的时候,也是一种暴力行为,然而说话的双方往往不自知。
这是为什么?这就像作者的幼年经历一样,那些对他评头论足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在施暴。小时候的经历一直萦绕在马歇尔博士的脑海中,也让他在多年之后突然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在逆境中,还能保持对生命的觉察和爱护,那一定是心中有爱,这份爱也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艾提·海勒申的故事。艾提·海勒申也是一位犹太人,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里,他尽管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却依然能洞察看押他们的盖世太保心中的痛苦。
艾提·海勒申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在三言两语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即使是被恐怖笼罩的暗黑世界,也能有阳光洒进来,即使是暴力肆虐的地方,也能让人有继续生存的希望和勇气。
说完了马歇尔博士和他书中讲到的故事,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此刻的你,对人际沟通有哪些困扰呢?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离不开人际沟通,现在,或许你正在焦虑孩子不认真上网课,总是偷偷分屏上网打游戏,想要一通怒吼,教育孩子;
或许你正在委屈,就在刚才老板因为甲方的修改质疑,而迁怒于你;
或许你正在经历煎熬,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看着坐沙发上刷手机的老公,就想大骂一通。
或许,你也想让家人体谅你,你也需要领导支持你,可是在这些情景之后,你说出的话却让对方更加远离你。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明明想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既学不好也玩不好,冲口而出的话,却让孩子更加疏远你;
明明想要告诉老板,自己可以处理得更完美,委屈的表情却让老板误会自己懦弱无能;
明明想要告诉爱人,自己很累需要他的帮助,结果最后却引发家庭大战,不欢而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内心的想法从嘴里说出来就变了味,甚至成了炸弹,伤人又伤己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马歇尔博士倡导的内心有爱。
可能你会说,爱,我有啊,为了我的家人我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去爱护他们。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份观察,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是教你如何说话,更是可以教会你如何疏通内心瘀滞的爱流,让爱能在心底流动起来,进而滋养你的整个生命状态。
从图库选择图片
2
在预告里,我们简单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我们通过一段话来进一步理解“非暴力沟通”的这四个因素。
就拿最近让人头疼不已的孩子上网课来说吧。
对于上网课,家长最紧张的就是发现孩子的课时不够。一看到课时不够,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孩子没听课,那干了什么?是不是在打游戏、上网聊天?
那么,说出的话大概率是这句:“老师说你上网课课时不够,你是不是玩游戏了?”
孩子一般在这种情况也会很快的回道:“我没有。”
那么接下来母子的谈话基本就充满了火药味,亲子关系眼看要失控了,怎么办?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妈妈是怎么说的,同样的情况,这位妈妈说:“老师说你上网课的课时不够,我挺担心,你有没有学懂这节课,我想知道原因,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不难看出,这样的询问,孩子是不会排斥的,接下来的沟通也能更加顺畅。
那么从这位妈妈这段话中,“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体现在哪,你找到了吗?
在这段话里面:
“老师说你上网课的课时不够”这是观察;
“我挺担心,你有没有学懂这节课”这是感受;
“我想知道原因”,这是需求;
“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是请求。
这么一看,只要具备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因素,谈话是不是就变得更加可行了呢?当然,在生活中,你可能觉得这样说话,不太现实,没关系,我们先在自己的意识里,种下一个“非暴力沟通”的种子,在未来一周的共读中,让这颗种子可以生根发芽,最终让你能灵活运用在自己生活工作中,成为你的一种说话方式和生活状态。
3
在对照前后两个妈妈说的话时,我们会发现表达不同,会让对方接受到的信息和感受大不相同。
相对“非暴力沟通”,容易产生分歧和冲突的沟通,被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而第一个妈妈说的话就是这种沟通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里常常出现四种情况,分别是:道德评价、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道德评价,就是对不符合我们认知的所有否定,我们现在常说的贴标签就是其中一种表象;
进行比较,就是在沟通中出现同别人比较的行为,“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一个典型。在沟通中,一旦出现了比较就会让你看不到爱意,眼里只剩要比较的那个人或者事;
回避责任,是指在与人沟通中,回避自己的责任,最典型的就是“不得不”,当你的语言中有这三个字,很可能就是回避责任的开始;
强人所难,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当你想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情时,往往会加重语气,还可能会说“必须”这样带有命令的词汇。
这四种情况,从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它们像四兄弟一样,有时结伴而行出现在你的语言中,有时会单独行动跳出你的嘴巴,而它们的出现往往悄无声息,让你很难觉察。
就比如这句“老师说你上网课的课时不够,你是不是玩游戏了?”在这句话中,说孩子玩游戏,就明显是一种包含自己主观认知的评价,也隐藏着和其他孩子的比较,所以这段话充满了火药味。
如果说我们内心爱的流动是一股清泉,那么这四种情况就是杂质,一旦混入清泉中,就让爱不再纯粹,甚至拥堵得无法流动。
那对爱的觉察,又该如何做呢?接下来的共读,我们会带你走进“非暴力沟通”的观察环节,欢迎和我一起感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