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Coco在家奋笔疾“画”,画的什么?蚯蚓的学校和蚯蚓的家,这是她看了《蚯蚓的日记》,灵感四射,激情画的画。
时隔三年,8岁的Coco还这么喜欢《蚯蚓的日记》,它一定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人欲罢不能。
绘本有趣的地方很多,作者特别善于用反转来制造这种幽默效果,比如:
今天我忘记带午餐,肚子实在太饿了,只好吃回家的功课。老师叫我写十次:“我以后不吃回家功课”!反转马上来了,“写完以后,我把那张纸也吃了。”
但幽默的书很多,Coco看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看了。
而这次看完后,她用了全副身心在描绘蚯蚓的学校和家,详细地向我介绍了这所蚯蚓学校--开心小学,有高级学生教室和低级学生通道,高级学生的通道是迷宫,低级学生达不到一定水平是走不进去的。蚯蚓老师有办公室,有专门的通道前往厕所,还能顺便去某个教室看看。
蚯蚓的家把绘本中的元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把立顿红茶盒子当做厨房储藏柜,把回形针盒子设计成弟弟的小床(绘本中是美劳课的书桌),还创作了绘本中没有的形象,胖胖的舅舅和苗条舅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主动动手绘画呢?
我思索了很久,突然有个小小的火苗点亮了我,这个火苗就是同理心,让自己站在蚯蚓的角度考虑问题。蚯蚓的日记,是蚯蚓的一点一滴的生活,只有把自己真正代入到蚯蚓的角色,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
绘本中的蚯蚓像一个小孩一样思考、写作和生活,但却具备所有蚯蚓的特点,没有脚,没有牙齿,喜欢泥土,扭来扭去,这都符合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蚯蚓形象。童话故事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要有符合生活认知的合理性,这样才会有真实感,让人相信。
过去Coco朗诵文章,口齿清楚,但没有感情,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没有把自己代入到文章中的角色。后来和她一起分析,比如小马过河,小马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声音是细细的,说话有点快,小马妈妈你可以把它看做是30多岁的妈妈,说话声有点粗慢慢的,而老牛可以想象成是一个伯伯,声音响亮,特别大声。从那以后,Coco朗诵文章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往往还没有理解到“同理心”,代入角色的阶段。
这次绘画,虽然画笔稚嫩,但难能可贵,她第一次把自己代入到绘本的角色中,并把绘本元素和现实结合起来,创作出自己的世界。
所以看完《蚯蚓的日记》,不妨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我是蚯蚓,会怎么生活?
作者还有一本《苍蝇的日记》,要不要也来一起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