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167期
作者:雷焕
编辑:秦陇华
乙未年秋,我有幸拜访了家乡著名作家和谷老师,他赠给我他的新作散文集《归园》,读着这本墨香沁鼻的书,我似乎听到了他在唱一曲醉人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和谷老师1952年生于铜川黄堡南凹村,作为家中老大,从小随父亲吆骡子驮炭,下地劳动,忍饥挨饿吃了不少苦。他的祖辈有耕读传家的历史,在缺衣少吃的年代他不忘读书,18岁时招工到水泥厂做开山工,因为爱好读书写作,20岁时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与贾平凹同班同学。他的第一篇成名散文《故乡柿子》发表在1981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基于对故土的深厚感情,他的散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读着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2009年,时年57岁的和谷老师已出版了800万字的文字作品,有《和谷文集》六卷本50多部著作,还担任舞剧《白鹿原》、《长恨歌》编剧。这一年和谷老师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行政事务的纷扰,回到故土南凹,他把村上一个废弃的小学堂改建成一座别致的园子,起名晓园,潜心读书著书,2015年推出了这部被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八部散文之一《归园》。
著名文艺评论家马平川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目前,在一些关于故乡的散文书写中,一种远离现场、感受、本真的写作,正在成为当下的写作方向。和谷的写作姿态与这些作家有着本质区别。在散文集《归园》中,和谷把他清朗闲静的乡居生活诉说给你听”。
《归园》中尽显故乡的人文趣事。在辑一《锄头与鼠标》中和谷老师写道:“锄头与鼠标,现 代耕读生活,平静如春天的柳芽。锄头是最后的守望,而乡下老鼠已极少见,猫仍然妩媚,鼠标却在庄稼人后代的手指尖窜来窜去,闪着诡异的眸子。”听祖辈说过“人活不过一根草”,《归园》中几乎写遍了家乡的树木花草,瓜果蔬菜和庄稼种植、收割方法和特性。
辑二中《故土人脉》﹑《白喜事》﹑《最后的驴》﹑《傍晚村景》﹑《故园石羊》﹑《乡野秋声》﹑《耕读传家》这几篇都是发表于《人民日报》。在《故土人脉》中他写道“把根留住,同时把脚步迈向很远的地方,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迈向世界,而生生不息。“驴比人金贵。是说老家方圆几十里的最后一头驴值钱了。这是最后的驴对于春暖花开季节的亲切问候”(《最后的驴》)。“于窗下读读写写,浏览博客微信,并未隐逸世外桃源.或许是地气所致,每到夜深人静,常常有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梦乡”(《耕读传家》)。在《父亲的口述履历》中,作者详细记录了父亲勤劳朴实的一生中的履历事迹。《母亲的板数》中,作者记述了老母亲口口相传的民谣。
辑三、辑四是一些读书感想和游记。《仕与文学》中作者直面当下社会中的官员作家、非官员作家、作家官员的乱象与思考。《在海南岛寻找面食》讲述了作者闯荡海南时寻找家乡的面食,以面食会友的有趣故事。
辑五中的《老槐树》,见证了作者祖辈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是南凹的根。几年来,先后有不少客商愿意高价购买这课老槐树,都被和谷老师和他善良的乡亲婉言拒绝。
读和谷老师的《归园》,读到了别样的乡愁。农耕文明被现代耕作方式取代,磨盘、杈把、石臼、牛栏猪舍等被农民的后代遗弃,牲畜不见了踪影,不免让人心生感怀。在这种背景下,作者逆世而行,从繁华的都市回到清净的故乡,观察父老乡亲物质与精神的处境,从家谱史志和记忆中梳理近百年的人和事,农耕文化的凋落与愿景,也让他惆怅不已。田园将抚何所归?他努力描绘故土的真实面貌,在追寻个体命运的归宿中,也自然融入了对事态的关照。
和谷老师有幸还能追寻一下陶渊明的脚印,在《归园》中弹奏一曲醉人的乡愁,这乡愁真真切切,有对祖辈的感念,对父母的孝心,对乡邻的友善,对田园的眷恋,对苦难的记忆与人生的思考,知足常乐是幸福,难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