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会谈到中国人的思维惯性,所谓的思维惯性也就是思维习惯,所想到的,所写到的都是基于曾经所学的外来信息,既以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就很难在遇到某些论题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而我们不知道旧答案和新答案之间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我们思维上的成长。只有在原以认定的事情上提出新的质疑,并在思考后获得新的答案,才能有提升。在《学会提问》中我们一开始就要了解到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要发散性地思考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并且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甚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弱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维护自己已有的观点;强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在此之后我们有了解到思维的两种风格:其一是海绵式思维,即获取知识;其二是淘金式思维,即运用知识,与知识互动。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带有我们个人的印记在里面。而一个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学习者应当是即使面对一些剑走偏锋,与主流观念向左的观点时,也因当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有自身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思想要永远具备可塑性,要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血液的注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我们要警惕二元思维,也就是走极端的思维模式认为事情非对即错。事实上大多数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并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论题有以下的分类:一种是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现象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另一种是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这种做法的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例如死刑应该被废除吗?而所谓的结论就是你用所学的知识或经历作为理由和解释最后得出的结果,如果我们在看作者的结论时,仅仅只是看看,或者只是评论一下,那么最终很有可能,我们可能任然固守着自己的观点,而不接受作者的结论,因而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单单就只是评论,我们要去分析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他的理由是什么,这将成为我们接受作者的结论的基础内容。因而我们可以从论题和结论开始,这样能一目了然地看清作者的态度,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如此一来我们就好比已经确立了路线的终点。接下来只需要顺着作者的思路顺藤摸瓜即可,分析作者的理由。看看结论究竟是如何成型的。在这些工作都做完之后,我们可以开始检查其中的关键词有没有歧义,尤其是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们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误解,从而干扰我们的判断。针对于一些作者认为理当如此的想法,即价值观假设和没有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我们也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否则很难理解结论成立的原因。至于如何判断阅读者是否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从而得到结论,是否被错误的逻辑上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所误导,我们就要分析推理过程中的谬误。常见的推理谬误包括:人身攻击、晕轮效应、滑坡推理、妄求完美、移花接木、诉诸公众、诉诸权威、砍稻草人、两难困境、一厢情愿、命名解释、偷梁换柱和窃取论点,这些谬误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而在阅读时要懂得判别。
提问和思考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会提问可以让很多困扰着我们生活的问题拨云见日,从而让我们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