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智
-1-
说起这老北京豆酱,相信很多人不会马上想到就是它啊。老公第一次提起它时,我脑子里也是一片茫然,完全对不上号。北京人冬季常吃的一种食物,只是它的叫法不同,里面搭配的食材多少也有些讲究。
小时候,大学校园家属区宿舍,记忆里大部分人家都是住在平房里的。窗根下,烧蜂窝煤的炉子,伸着弯脖子烟囱探出窗户外,慢吞吞吐着烟。炉火上面总压着大水壶,呲呲冒着热气。尖屋顶高高大大,过年了,白宣纸煳上一遍新顶棚,立马屋里显得干净整洁透亮。
天南地北特色炒菜的香味,晚饭时分会时常飘荡在屋外的小巷里,引得街坊邻居的孩子们,走马灯似的来回串门子,嗅嗅张家今儿个要吃炸带鱼了,腥气味能浓郁出一里地外;再探探李家餐桌上摆上了啥炖肉吃食,趁大人们不注意,恨不得顺手捏起一、两块儿塞进嘴里,麻利着跑开。
-2-
老爸经常在过年期间请上学院里的同事、同乡,来自家喝上一些小酒,吃上一些小菜,摆摆龙门阵。
家里,冬季能够摆上餐桌的,大多数是白菜、豆腐、土豆、咸菜垮炖小河鱼。
新鲜蔬菜在食物缺乏的年代里,是奢侈品,偶尔老妈叫我们买上两毛钱的条子肉炒菜用,再买上一两根黄瓜拍上一盘,配上猪油炸的花生米,大人们端起酒杯,二锅头白酒香气扑鼻,黄瓜清气味被衬托着,向餐桌下方冲击,引诱着孩子们的馋虫和味蕾。
-3-
喝酒,当然没有孩子们的份儿了,老妈就会做上一些耐得住吃的、数量多的食物,给孩子们在一旁尽情吃个够。
过年期间,老妈最经常做的就是这豆酱,还有炸排叉儿和炸玻璃肉了。
豆酱,其实就是传统的京味肉皮冻,恍然大悟了吧!因为它里面有黄豆和酱油色,因此得名。
冬季,自家后院的地窖里,储存着过冬的千斤白菜、土豆、胡萝卜、大缸颗粒盐腌制的芥菜疙瘩,随吃随取。
-4-
过年期间,带膘的肥肉不好买到,但是猪头和肉皮,很多人嫌它们做起来太麻烦,也不太会做。需要用火筷子烫猪毛、刮洗干净,炖煮时间很长。
老爸总会买上一个猪头、一大袋子猪皮拎回家,让老妈做出来,当一道不错的下酒菜,顺便也是孩子们解馋的主打食物。
豆酱里面常用到的熟咸菜疙瘩、泡发好的黄豆、胡萝卜、熏干等寻常可见,但老北京人常用的翠绿青豆,那时候不太好买到。
-5-
记得老妈会将肉皮上的肥肉层,在焯水之前剃出来,煸出大油和肉渣,放在小碗里,冬天会凝固成白色,炒菜、做炝锅面时调味用。
我在网上搜索豆酱做法时,看到有人介绍说要先焯水再刮干净肥油,当时觉得这个方法好省力气啊,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用那个年代的眼光来看,老妈的这个方法,毕竟是勤俭持家的老法子,一丁点儿都没有浪费。
大块儿肉皮不用着急切成小条,先用火筷子刺啦刺啦的烫净猪毛(我说的那是过去平房人家里的做法),小绒毛可以用废旧的刮胡刀片刮干净。粗黑的猪毛,最好用捏子根根拔掉,要不然做出来的成品色相,根根黑立在眼前,闹心,晃眼,影响了食用者的心情。
这时候,蜂窝煤烧的炉灶,派上用场。做一壶开水将大盆里的肉皮烫出血沫子,再捞起放入新烧开水的大锅里,加葱段、姜片、黄酒小火慢炖一小时。
一小时之后,用笊篱捞出大块的猪皮,放在案板上,切成小细条,回锅,添加生抽、老抽(过去只有普通酱油,色泽、口感非常地道)、八角、花椒、香叶、桂皮,再大火炖半小时左右。
准备好的黄豆、胡萝卜丁、青豆另起锅热水煮到六、七成熟,连同熟芥菜疙瘩丁、熏干丁,放进煮好的肉皮汤中,关火。趁热倒入几个干净的大碗里,放凉盖好。移至平房阴面,随吃随取。
肉皮冻切条或切块上桌,调出一小碗儿沾料,有生抽、腊八醋、香油、生蒜末,可以沾着佐料吃,也可以直接倒在豆酱上面拌均匀。
-6-
一入冬季,经常会做这款美味的食物。每每吃起它来,就是不喝酒,也会在这晶莹剔透的肉皮冻中,寻找到寒冷冬日里传递出来的,那一阵阵温暖而安静的,专属于母亲的味道。
过年期间老妈做的玻璃肉,也是很想吃的美食之一,有时间,且待下回写写说说,如何?
(嗯嗯,小馋猫一定在桌子旁,等着聆听。)
理智2017年11月22日
(图片与文字均为理智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