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这个话题是从人一出生便需要面对的,融入父亲和母亲这个原来的两人小集体是每一位新生儿融入这个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很简单也很困难,很容易被忽略,但也特别容易引起关注。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步的重要性逐渐被弱化和忽略,但同时他的影响也逐渐更深更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特点,追求生存和后代抚养的本性令人类遗传了群居生活特性,而群居生活最核心的因素便是交往,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与群体他人交往的程度取决于其融入群体的程度。
回顾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每次面对新的环境必然伴随着一次新的融入,融入的时间决定一个人未来在这个群体中获得一定收获的时间。正如我们刚来到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会受到这个世界上最具善意的欢迎,虽然这次融入主要动力来自外界,但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以后的每一次自我融入,正是此种原因才会有“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观点。年级的增长带来的是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主动性的增强,因此来到这个世界上,真正第一次带有主动性融入的时间基本上是步入校园的那一步。带着懵懂、好奇和对交流的渴望,我们所有人都会主动或半主动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与群体的需求妥协,而最终拥有和群体相一致的思想。很多人说看人一眼,就能够知道这个人是否上过学,能这么快速辨认,所依据的正是融入群体后个体的改变。
上学在人生中的经历不会很长,对于我们来说,社会才是我们未来主要的融入群体。但因为社会的复杂性,我们融入时面对的情况亦是不一样。但对拥有主动精神的成年人来说,融入的程度更多的是取决于社会对我们的欢迎度,毕竟在日复一日的群体学习环境中,融入骨子里的谦让和含蓄特性会令我们下意识的判断社会的欢迎程度后,在进行自我的融入。
而很多人判断受欢迎程度时候,使用自己的思想来看待周边所有的事情,自然令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自己迟迟迈不出对他人那双主动的双脚。所以每一个人在随着年龄的增加,性格会逐渐的孤僻。生活环境也逐渐变得单一,朋友圈也逐渐缩小,最终发现,工作中没有一个很好的伙伴,生活中缺少之心的好友,社会更是缺少善意的接受。
最近和很多人聊天过程中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初入职场,每个新人都会表现的很含蓄,因为怕耽搁别人的工作而不敢主动咨询工作内容,但又必须直接的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矛盾产生的心理压力是每一位新人最不容易度过的坎。即使暂时收到来自家人朋友的关怀能够暂时的令自己在某一天心里轻松一些,但依旧改变不了最本质的问题,如何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令自己越加疑惑和不自信,最终走入一种死循环。
社会中的融入时需要极强的主动性的,而含蓄的中国人更喜欢来自外界的刺激动力,尤其是在自认为有格调追求的大学生严重,过于主动要求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自然会阻碍年轻人的融入。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对着来自工作的压力,不正是因为与社会融合不成功造成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