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晓虹同学推荐《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
刘擎研究了这么些个思想家,也变成了个有思想的人。往骄傲里说,把作者名字写进书名里,我知道的只有《朱自清散文》作者朱自清(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作者鲁迅(2005年出版),侯思齐说这样是为了好背,姑且给他点个赞;往谦虚里说,我本一家之言,锥指管窥,为言说画个圈圈,也是个态度。
连听带读,我发现思想家的很多观点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是在解释某个问题。读完了之后,觉得懂了,但咂么一下又没什么用。于是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发现自己有考据癖,一直有),思想家是怎么造成的,进而又开始思考我们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思想家会怎样和什么人会读思想家的书?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思想家是怎么造成的?
用我这种老百姓朴素的唯物史观来看,思想家肯定是吃饱了之后造成的。我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几个耳熟能详的思想家,简单一列:
马克斯·韦伯:1864年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不久举家迁至柏林。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是当地知名的政治家,青年时代的韦伯便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读大学时的曾经加入的社团。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
尼采:出身德国农村牧师家庭的尼采,5岁丧父,20岁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次年转学到莱比锡大学继续攻读语言学;不满25周岁就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言学副教授,次年被任命为正教授,同年以志愿看护兵的身份参加过普法战争,后因病退役返回巴塞尔大学;35时因病重,辞去巴塞尔大学教职,开始边疗养边游学;45岁时因精神错乱,被送往耶拿大学精神病院;56岁时因病辞世。尼采的收入主要来自退休金:19世纪的法郎是1法郎含金0.2903225克,也就是尼采一年拿870.9675克金子,据罗素说这是笔不匪的退休金(相当于现在年薪60万)。这在当时对于普通人或许不少,但尼采要不停的治病吃药,四处寻找合适的气候,自己自费印书,这么一来只能沦为穷人。
弗洛伊德:父亲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学生时期1872年弗洛伊德和母亲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这是个学霸)。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5岁)。1886年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注册私人诊所行医。
萨特: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童年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 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 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拣出来这几个看,要么是家庭富裕、书香门第、官宦之后,要么就是智力超群、学霸加身,成年之后要么进入大学当教授,要么有诊所,还有的有企业,反正基本没有经济上的困扰;当然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大富翁,都有奋斗、进取或者痛苦的经历,都善于总结和写作,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固化、逻辑化并且呈现出来。
那思想家的收入从哪里来?
学院派大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1)工资收入。一般来说,欧美高校的心理学教授普遍有较高的薪水。比如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就是在成为莱比锡大学教授之后,经济状况才得到了显著改善。2)著作版权。冯特的《生物心理学原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都是心理学名著。学院派大佬们,通常会发表研究论文、撰写书籍和教材,其中一些可能会为他们带来版税和稿酬收入。大佬们的很多著作可以在学术界和学生中获得广泛关注,从而增加他们的知名度和经济回报。3)研究经费。学术科研工作是学院派心理学家的日常,他们获得研究资金来支持科研学术工作。这些研究项目的资金可能来自政府机构、私人基金会、学术机构或行业合作伙伴。4)学术讲座和咨询。很多心理学家会兼职担任学术顾问、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等,为政府、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提供专业建议。这种咨询工作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
临床心理学家可以独立执业、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例如弗洛伊德、荣格、催眠大师艾瑞克森、阿尔伯特·艾利斯。他们的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独立执业。弗洛伊德在维也纳拥有一家私人心理诊所。艾瑞克森、艾利斯、荣格,同样通过独立执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于这些临床心理学家,普遍是顶级IP,他们的来访者不乏知名人士和富有阶层。所以,他们在咨询收入上,大多是非常可观的。2)培训和教育。用现在圈内比较常用的话,就是开设培训课程。这些临床心理学家,普遍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通过开设培训课程,传播自己的理论、技术,培养新的心理学家,也同样会带来回报可观的收入。3)会议和演讲。参加国际会议和演讲活动,向其他专业人士介绍心理治疗理论,对于历史上这些知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是比较普遍的。会议和演讲的主办方,通常会给予一定金额的报酬。4)著作版权。历史上知名的临床心理学家,通常有较多的著作介绍自己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广泛的传播、销售,心理学书籍也会带来一定的收入。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纸媒一直是信息传播的最有效载体。心理学家们的著作,通过纸质书籍获得了广泛传播,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名声。而名声转换成经济收入,通常是水到渠成。
既能在教科书留名,又能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心理学家跨界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提出者,16PF人格测评问卷的编织者——雷蒙德·卡特尔,是其中的佼佼者。卡特尔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学家和出版家、企业家。前后负责出版《科学》、《通俗科学月刊》、《美国科学人》、《美国博物学家》等杂志。
总的来看,历史上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他们的时代,不属于社会中的富裕阶层,顶多算是中产或者上层中产阶层。这可能是因为成为一个社会中的富裕阶层,只靠名声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要通过掌握政治权力、家族财富的继承、或巨大的社会机遇等。
另外,思想家是一群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质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能力,能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从而推动思想的进步和发展。他们的个人经历也对思想家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例如萨特在二战爆发后应征入伍,次年被俘虏,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利用文学干预生活。
说了这么多,思想家的产生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思想家的产生和发展。看来远不是吃饱了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思想家会怎样?
如果通读了《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就会发现这些思想光辉对于人类世界的作用。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编故事构造人类世界的说法,编造的故事解释了民族、国家、宗教,把数以亿计的人团结在一起,组成人类社会。思想家做了同样的工作,他们构造了一个理论世界,用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并推动现实世界前进。他们通过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挑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刘擎的书讲的是西方,自然就没有孔子,其实直到今天我们都生活在2000多年前孔子用思想缔造的道德框架中,他提出的“仁爱”、“礼制”等理念,为中国社会奠定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友善待人等价值观,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强调了政治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对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孔子关注民生问题,提倡关注弱势群体,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没有思想家,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可能会受到限制。思想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不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社会组织的方式。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理解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萨特是个有趣的人,1967年,他和罗素等人组织了一个“国际战争罪法庭”,旨在对美国在越战中的所作所为进行调查和审判。他明确提出“本庭没有强加制裁于他人的权利,但不受制裁不等于无罪”,就是说他知道他们的审判不能把任何人绞死,但是他们要做的就是调查和审判,这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一次气节。
此外,思想家们还常常关注道德、伦理和哲学等根本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观点能够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韦伯提出“除魅”,其实我在高中的时候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世界破除迷信、不宣传宗教,是不是一种损失。韦伯看来,现代世界确实除魅了,更加理性和客观,没有神和上帝,但是面对科学的局限性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像死亡、绝症、不公等终极问题时,只能告诉你抱歉。除魅打破了一个旧世界,但没有建立一个新世界,造成了很多现代人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个问题:谁会读思想家的书?
其实思想家的书也不都是艰涩难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空中楼阁的,比如萨特虽然没去过东北,但还是解释了东北的终极难题:你瞅啥?瞅你咋地!
萨特认为:人总是在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从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比如一个东北大老爷们A在大集上走着,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B,B用眼光上下打量A,A就会觉得不舒服,是因为B已经下意识把A变成了自己观察的客体,于是东北大老爷们A感受到自己在东北大老爷们B那里自己变成了客体,他很不爽,他要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自由性,于是他说:你瞅啥?B感受到了A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感受到了自己在A那里已经变成了客体,B也很不爽,B也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于是B说:瞅你咋地。
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有趣的人,你就可以读一下思想家的书,兴许会觉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