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不经意见看到了几句话:“去年买了好多课啊,感觉太多学不完,很多东西都只是了解过皮毛”。
既然,明明知道自己学太多学不过来,为什么还要不断报课呢,还是反复掉坑啊?我也在思考。
二战时期,美军占领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当地土著感觉好震惊,每次美军排成一排,亮起火把,很快就有降落伞包从天而降,里面带着各种粮食补给。等美军撤离之后,土著们也照样搞很多火把,嗷嗷嗷地喊着,可是天上再也没有落下任何的好吃的。
多可怕,如果我们只能看到投射的世界,而不是看到投影端的真实,那只能做一些自嗨的无聊举措,如果找不到原因,再勤奋也不过聊以自慰~
要知道,作为一个土著,把岛上所有能烧的东西全放在一起,把整个小岛照的明亮,又有什么用,飞机不会再来。而作为一个土著,跳啊跳啊,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知识还是不会到你这里来的!道理很简单啊,我们缺乏基本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才有效。
我们来聊一点困难话题。
• 认知容易表征难。我们学东西,知晓和理解是很容易的,只要会一点点教学方法的老师,都不用复杂的成人学习五步法,只需要一个EAT模型,就可以把道理讲给别人听,这个时候我们就懂了(获得了认知)。可是,我们不去做,是不行的,只有刻意练习才可能让自己构建起具体做事的方式、细节的感知、力道的轻重……这些都是表征。认知的构建那太容易了,而表征,除了刻意训练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
• 求快容易求慢难。你看现在的知识服务界,音频、视频的前提是要短,最好是能够控制在15分钟左右。我们以罗胖的得到为例,里面所有的内容无论多么精彩,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并且,得到还特别提供了加速功能,帮助我们在更快的时间内听完音频。可是,你知道么?学习是需要配合思考的,如果没有持续时间的投入,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反复琢磨,学习很难深入。所以,我现在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这种短平快对学习的损害,比如润总的《五分钟商学院》我现在打算的是一周看一次,大概需要6~8小时。私董会思考对标,思路、场景应用等内容。慢下来,才有可能闪现思想的火花。
• 贪多容易精专难。买买买,是最简单、最容易做的决策了,我只需要点击一下按键,各种课好像为我节省反馈时间,瞬间就很爽。但是,学习的本质是:在单一领域内提高标准,然后用迁移的方式快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慢慢长成一颗大树,而不是长成一堆杂草。我现在准备要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一个领域,持续在其中学习,而其他要学习的内容,都要跟这个核心领域进行关联。
• 自嗨容易产出难。经常看见,有多少人意志力顽强,可以秒杀众人的,那真是拿出来就一把把啊,他们坚持早起100天、背单词200天、健身300天、每天八杯水400天、连续考证500天……但是,如果你可以问问自己:做这些真正让自己获得了什么价值,对你的认知、圈子、生活质量有没有改进,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尤其是过了学生阶段,如果学习只是在算表面的数字指标,那可以去看看病了。
然后回到我这个写作上,感觉不能再这么散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