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如春风化雨
——读李镇西《好课堂,好教育》有感
李镇西老师的这篇文章从“好课堂”和“好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李老师说,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对照自己的课堂,其实,挺惭愧的,在我的课堂上,由于本人喜欢幽默,做到“有趣”自然不难,但是要做到“有效”,还是有一段距离。我常常反思自己,如此用心,可对于学生来说,似乎还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但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通过阅读李老师的文章,这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李老师说,让课堂达到“有效”,最重要的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多么通俗易懂的道理,却让许多老师寻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
就拿成人来说,看了那么多书,其实能记住的内容很少,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讲给别人,这是记忆最好的方法之一。作为老师,我们自己把知识点讲的滚瓜烂熟,学生却什么也没记住。况且,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实,最简单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退回到课堂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这样既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来,多年来课堂教学的“盲点”就隐藏在此。当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看来,以后在课堂教学方面,我的确应该反思自己,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学生应该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反观课堂,其实我们在表面上讲能学生自主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多半还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对于课堂控制欲大于学生的求知欲,所以造成“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累”的奇怪现象,何况两者“累”并没有带来学生成绩的提升,却成了彼此的负担。我想,现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源于此吧。其实,当我们放心把课堂教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其实做得远比想象中更完美。教育跟“放风筝”是一个道理,只有教师放得开,学生才能飞得高。现在学生的普遍动手能力较差,是不是也跟学校教师不肯放手,家里家长不肯放手有关?我们值得深思。其实,只要大胆放手,孩子们做得差一点又何妨呢?最主要的是只有自己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他们才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一味地说教,并不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如现在“填鸭式”的讲课,教师无论多么认真讲课,学生未必全盘接受,即使认认真真听完整节课,没有经过实质性检测,连学生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所以,课堂开展的形式非常重要,多年来一直强调的“高效课堂”症结竟然在此,当学生经过“讲解知识”这个环节时,自然也就懂得了学习的具体情况。有时候,我也会选择“让学生当老师”的这种形式来上课,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还得把“主人翁”的位置还给孩子们,教师切记代替孩子们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一定要做好自己“课堂组织者”的角色。
文章中,李镇西老师还谈到“好教育”,他说,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来说,达到“有意义”的境界不难,达到“有意思”的境界也不难,但要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就难了。
在课堂上,最不缺少的就是“有意义”。每一节课,不论什么科目,我们总能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甚至当学生一听到“意义”两个字,就知道老师接下来,就要“一本正经地长篇大论了”。所以,有时候,恰恰是“意义”来临的时候,学生却认为是最没“意思”的时候。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有意思呢?李镇西老师如是说,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雄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说简单一些,就是我们平时的说教太过“浓墨重彩”,教师常常会说:“某某同学,下课后到办公室来一下。”其实,有时候,只是教师交代一些常规情况,但在学生看来,被老师“召唤”到办公室,多半是“忐忑不安”的。这还罢了,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老师经常会一板一眼地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说教,倘若学生犯错的时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其实,这样的教育并不高明,但大部分老师还是会采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甚至动不动“请家长”。
在我看来,家校合作固然重要,但我并不欣赏以“请家长”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觉得“请家长”要么是教师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推责,要么是证明自己教育管理能力有限,只能请家长来帮忙。其实,“请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并不明显。记得,我以前也有让学生“请家长”的时候,可能由于在农村,家长对教育认识有限,他们每次来了以后,无不对孩子一个“恶狠狠”的眼神警告。言下之意就是“等回家再揍你”,甚至有家长明显表态,家里已经揍过了。孩子对于“请家长”的老师肯定心里是极其抱怨的,加上被揍一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点好处,甚至会加剧家庭矛盾,对孩子心理形成不良影响,这样“请家长”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多数教师“请家长”的初衷只是告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而已,但家长觉得自己被“请”到学校没面子,孩子自然少不了一顿严厉的“家庭风暴”。如果教育效果不好,那么家长还是“不请”的罢。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越是不留痕迹的教育,才越是高明的教育。记得我在小学时候,写作文是我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某次为了应付作文,就随便抄了一篇。本以为就这样蒙混过关,没想到还是逃不过老师的那双“火眼金睛”。在作文讲评课上,我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准备,没想到,老师既没有公开揭穿我,横更没有批评我,而是在我耳边悄悄说了一声:“以后不能这么做了。”然后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讲课,那一次,我心里特别感激老师对我的容忍,整节课上我如沐春风。或许就从那一刻起,已经埋下了一颗“热爱写作”的种子,将写作一直延续至今。
直到参加工作后,无论什么时候,写任何材料,不管重不重要,我都会老老实实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一旦有不老实写作的想法,仿佛二十多年前的那句“悄悄话”又飘在我耳边。什么是“好的教育”?也许,这就是好的教育吧!
好的教育,如春风化雨,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对于教育来说,越是“大张旗鼓”,反而越适得其反,有时候,教育的确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我应该学会隐藏教育意图,避免直白地“说教”,让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
202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