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元明之部——第三十五章:暴风雨之来临
印象里,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当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而实际情况,相对于大军的西征,蒙古在东部的战争并不十分顺利。
最适合蒙古大军作战的,是大草原那种开阔的地形。而包括宋、金在内的中国,疆境辽阔,到处崇山大水。天然的地形极富变化。而且城郭相连,百里之内,必有一城,这种地形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游牧民族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蒙古,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等都是如此。
西夏是比较好解决的,而金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弱。铁木真在统一草原之前,也不得不俯首,接受金国的册封。在蒙、金战争开启后,进程也颇曲折。
金人既失河北、山东、关陕,并力守河南,成吉思汗赍恨而卒。【成吉思汗道卒于六盘山,临卒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水,难以剧破。宋、金世仇,若假道于宋,下兵直捣大梁,破之必矣。”此后蒙古兵果自唐、邓下汴。】
其后自绍定元年至六年,蒙古人费了六年的力量,才算把汴京打下。如果不是能借道于宋,再有六年也未必拿下。
再次吐槽下宋朝的战略眼光。宋、金虽然有仇,但局势在那摆着,金国不灭,宋朝还能苟延残喘。金国没了,孱弱的宋朝直接面对蒙古的兵锋。联蒙灭金,本就是驱狼纳虎。
至蒙古与宋启衅,亦用大迂回的战略,先从西康绕攻大理,【事在理宗淳佑十二年、宝佑元年。】再回攻荆襄。但只攻陷后至宋灭,【自咸淳十年起。】又六年。
蒙古彻底完成了灭金、灭宋,征服辽阔疆土的伟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伟人确实是一语中的。不仅仅是成吉思汗,包括他的子孙在内,都只知弯弓射雕。所以,在我自己的感觉,蒙古并非统一中国,仅仅是征服,一种武力的短暂压制。
元朝建立,看似疆域辽阔,后世也有以此为豪的。但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全无泱泱大国数千年传承的风采。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是黑暗的。那元朝时期,只能用残暴这个词来形容。
且蒙古恃其武力之优越,其未入主中国以前,已有本部及四大汗国,疆土跨亚、欧两洲。故其来中国,特惊羡其民物财富之殷阜,而并不重视其文治。【太祖西征以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中使别迭等佥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太祖然其言,以耶律楚材谏而止。直至世祖入治中国,上种观念仍未徹底变去。】故元之诸帝,多不习汉文,甚至所用官吏,有一行省之大而无人通文墨者。
对于蒙古来说,对中原的治理是不存在的。他们要做的,一是防暴,二是敛财。
说得再难听点,屠夫、强盗而已。
中原百姓则更是凄惨,生活得没有丝毫尊严。
还是以魏晋时期作比,九品中正制,虽然压制了寒门和贫民的出头道路,最起码他们还是讲规则的,一条一条评定的依据,不管内幕如何,表面上看是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思路。直白点讲,是要一点脸面的。
而蒙古,直接将人划分四等:
一、 蒙古。【亦称“国人”。】
二、 色目。【包括西域各部族,共三十余族。亦称“诸国人”。】
三、 汉人。【即黄河流域之中国人,原受金人统治者。】
四、 南人。【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之中国人,为南宋所统治者。】
政治上,汉人、南人不为官。直接被剥夺从政的权利。
汉人、南人中,稍稍能活得好些的,是工匠。对于蒙古来说,这有用。至于农民,不会放牧的农民,都是累赘。
最可怜的是原南宋治下的人民,帮着蒙古灭了金,却沦入了最底层,与奴隶无异。
《元史》: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丞相伯颜的这份奏请,差点让整个中原生灵涂炭。幸好,从来对伯颜言听计从的元顺帝这次没昏头。
一方面,张、王、刘、李、赵都是中国的大姓,杀尽五姓汉人,再顺带牵连其他的姓氏,整个中原百姓怕是要十室九空,这份奏请本身灭绝人性。
另一方面,赵、李、刘分别为宋朝、唐朝、汉朝的国姓,国虽亡,脉仍在。真要执行这个政策,我觉得元顺帝活不过第二年。
总之,除了疆域的扩张,元朝再无亮点。
成吉思汗之后百年,蒙古人震铄亚、欧两洲的武力,终于在汉人的蜂起反抗下,退让出他们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