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真的是懦弱无能吗?

历史上的“唐隆政变”,是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为避免唐朝政权落到韦皇后手中,策划的政变。

唐中宗时期,三个重量级的政坛女性(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全部香消玉殒。

在这场政变后,自然由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旦当皇帝,李隆基封为太子。

在这场政变中,上官婉儿本是太平公主的人,她获悉韦皇后的阴谋后,去见了太平公主,才有了这场政变。

而李隆基杀入皇宫后,上官婉儿主动开门呈上证据,目的自证清白,还是被李隆基处死。

为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有了嫌隙,她认为这个侄儿还没有当太子,就已经不把这位姑姑放眼里,将来当了皇帝,更不会把她放眼里。因为这个心里疙瘩,在后面他们处理朝廷事务上,常会有纷争。

李旦看似胆小,没主见,懦弱无能,这次政变后,他已经是第二次登基当皇帝。

他第一次登基还是在武则天掌握主权时期,因为有一位强势的母亲,他是被武则天强行推上帝位。

现在同样是被动地推上政治权力最高的位置。

夹在太平公主(妹妹)和李隆基(儿子)两人的强势之下,他只能再次沦为傀儡皇帝。

宰相朝臣们每次禀报要做决策,李旦都会问两个同样的问题。第一问题,“这件事情你们跟太平公主讲了吗?”,第二个问题,“与三郎(李隆基)议论过吗?”如果回答都问了,他们都同意了的,李旦才敢签名。

李旦做这个皇帝,看似无能、懦弱、没主见。然而,有些重要的东西会被表象掩盖,肉眼看不见。

李旦看着很笨、很无用、很懦弱。也正是他的“无用”,后来在公主和李隆基互斗时,他顺势夺回了主权。

他不张扬,宁愿退位,把权利让出来。这应该是他有意为之,收敛锋芒,并不是无脑退位。

公元217年,先天元年。太平公主要搞事了,她希望自己这个计划能够击败李隆基,可是,事与她愿背道。

太平公主请来一江湖术士,跟睿宗说:天象出现慧星,是除布旧新的星象。”希望睿宗李旦觉得儿子李隆基觊觎他的皇位,好让李旦对李隆基失去信任,然后打压他。

谁料,睿宗李旦听完术士的话,不但没有愤怒。反而,顺势说:既然天象如此,那顺应天意吧,传位太子。

太平公主懵了,李隆基也懵了。

李隆基虽然是希望快点登基做皇帝,谨慎起见,他还要做些表面功夫的,避免有诈,他做出推让的姿态。第三次推让时,结果又让李隆基呆住了。

李旦不说自己老了,不能治理国家之类的话,而是说,既然儿难扛重任,我再替你扛着些,凡事国家军事大事,交给我处理吧。

李隆基听完这些话,他只能含泪领旨,谢恩。

这样一来,李旦却真正的拿到了实权。

公元712年,当了太上皇的李旦,发布了一道诰命,让李隆基离开首都长安,出巡北部边疆。这让李隆基感到十分不安,一不小心,这个太上皇,有可能会换掉他这个皇帝。

基于李旦做太上皇期间,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李隆基最后又发动了政变,逼迫李旦交出实权,这时的李旦,才真正退位。

退位后的李旦,过了悠闲的生活。开元4年,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而这次政变,李隆基把太平公主的势力全部清除出了朝堂,给太平公主赐予一条白绫,结束了她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