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学术成果近年陆续在网上被删。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这则新闻一被披出,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梁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入职投票。”调查报道中的这句话直指问题核心——这是一朵开在“论文崇拜”歪脖子树上的学术不端“恶之花”。
如此急功近利的崇拜论文数量其实是本末倒置的,论文是在有科研成果后才发出来的,若是为了充数而发,且不论原创性如何,就是论文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可既然如此那又是什么令许多教授学者被逼无奈弄虚作假呢?甚至在东窗事发之后,梁莹对记者在承认自己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时,仍旧不屑地说:“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这足以说明问题的广泛性、严重性。
究其根本,如此广泛的论文抄袭很大程度上是“唯论文数量评职称”以及“职称和工资挂钩”的制度导致的。这些制度犹如压在学者身上的两座大山,将论文的数量和个人前途、职称工资挂钩。因此,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他们只得铤而走险。
那么,当局应当完善制度,给予学者的科程更大的包容,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物质保障,但在其科研的原创性、真实性方面加强监管,对他们采取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
首先,如果一味强调量化研究成果并且将之与教授的水平挂钩,给教授太大的科研压力,那么在科研时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难免有人铤而走险弄虚作假,一门心思都在保住自己的职称、头衔上,无法正常开展研究,科研成果得不到保证。再者,如此浮躁、浑浊的学术氛围,势必导致一线教授学者无法静心教书育人,教学质量又有何保障?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进行投入产出的严格量化,急功近利的思想极其危险,有时学者百转千回追寻到的只是一个失败的教训,难道因为恪守本分地追寻没能找到预期的答案,就否定他们的所作所为,忽视他们辛辛苦苦的努力吗?
反观梁莹,罔视人伦公理,道德法律于她心中何存!为人师表起不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却败坏学术界的秩序和风气,实在是诚信之殇。梁莹这样的小人能够当选长江学者,这反映了现在高校对师生的评价、选拔体系太过单一片面,太急功近利,注重研究而忽略诚信品德,而大学本该先立徳树人,后教授学识。若当局对乱像放任不管,长此以往,一个国家的学术科研实力会受到影响,社会诚信的缺失会让老实人无处立足,教授手下的学生也会走上歧途。
更重要的是,当局不能每次等到事态发酵才想着去处理,应当加强监管。论文抄袭的检测应该更加细致,不能仅仅靠学者、院校自律、可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对造假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理,从监管制度上解决隐患,改善当前的不良风气。
制度的完善任重道远,我们可以保持耐心去等待,这世界会一天天变好,相信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可以迎来风清气正的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