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题解】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使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友爱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孔子则认为是斗筲小人,不值一谈。
【注释】
①硁(ke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②斗筲(shao)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唉!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我的感想//
“噫”,我们能够够到哪一“层级”咧。
“言必信”,可是“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错了,“我”是认可的,是可以接受你的“言”的。
放到普通人的生活上,“言必信 行必果”,在“做事”的过程感受到可能是自己“错”了,但是为了自己所谓的“尊严”,就是不去承认错误,按照原来的“路”继续走。对于会可能出现的后果靠我们多想象一下吧。
所以“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在一定前提下,“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再问我们愿不愿意成为“斗筲之人”呢?如果不想,要怎样走出局限呢?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