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收到这本新书,没忍住就翻开读了几页,确实就像封面上宣传的一样,“令人捧腹大笑”。
一口气读完了赵丙祥的导读和前四章。导读很成功,有趣又有料,频出金句。
第一章讲述了作者为何选择到多瓦悠进行田野研究,毕竟“多瓦悠”这个词在当地语言里是"没有人“的意思。其实作者选择这个地方很偶然,决定做田野调查的理由也并不像“为了真理”那么高尚,但真是这份真实,让我安心。其中最让我动容的理由是:“厌恶艺术买办者虚伪的心态,即看不惯那些坚称人类学研究的伟大,不承认田野调查者人性的一面,比如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日记里透露的对黑人的愤怒和研究过程中的乏味与孤寂。”正因如此,作者的写作中有很多看似与研究本身无关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让这本书显得真实,也正是这些正统人类学著作不屑的额外细节,让我这种门外汉能更轻松地阅读这本书。
第二章和第三章讲述作者艰难的准备过程。这源于作者田野调查新手的身份和官僚体系低效率的“艰难”由于作者的幽默,毫无枯燥的感觉。笑点众多,但个人觉得太过密集,不知是作者天性乐观还是为了可读性在搞笑。
第四章被命名为“可耻的马林诺夫斯基”。说实话第一遍读下来我连标题里这个人是谁都没搞清楚,重新查阅才知道这个人反对人类学研究以靠教会的数据,觉得传教士“灌输给第三世界一些西方早就扬起的思想,是在矮化、摧毁当地人的文化与自尊”。而作者在经历了官僚的腐败作风之后,对教会的慷慨感激涕零,并且发现他们“极端谦虚,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实际经验与已知理论相悖,难怪作者说这个人可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