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易匠
避免盲目储存知识
收藏知识不等于掌握知识。刚看到一篇说干货的文章,核心思想是反驳盲目“储存干货”、碎片化而缺少系统学习,顺带着把逻辑思维也“讽刺”了一把。个人看法,罗辑思维没错,知识变现也没错,错的是得到这些知识又不会很好处理的人,罗辑思维最有价值的不是听罗胖子讲完就完事儿,而是找到他推荐的书,认认真真去读一读、学一学、思考其中的内涵和原理。
碎片化不是魔鬼
碎片化是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知识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但碎片化远没有别人说的那么不堪。举一个例子,当从事一个项目、撰写一篇报告时,经常需要查找数据和资料,而前者绝大多数是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间歇性地发现、思考和完成的。这个过程并不妨碍一篇好报告、好项目的完成。有的人觉得碎片化让我们肤浅、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因为在学习碎片化知识的同时,没有尝试或没有能力做到知识的重新组织、归类和系统化。后者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就好比装饰一棵圣诞树,当所有的饰品在思维的引导下能够找到归属的位置,就不必担心所谓碎片化带来的“浅薄”的问题。同时,不同知识碎片之间的碰撞和联系,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深度的、多维度的知识感悟。
知识变现的时代来了
要感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要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是免费的,也不代表加工知识、分享信息的过程是免费的。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并没有随之带来公众知识层次的飞速提升,反而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真正对自己有价值、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改善知识结构的信息变成一门技术活。李笑来说知识变现的时代来了,的确,人们越来越发现并重视知识的价值,这是好事,起码对于我们这种以知识技能和信息生存的人而言。
如何成为行业专家
李叫兽的文章里,认为人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让自己获得不断提升。他文章里提到的几个例子,我也是深有体会。例如自动完成,在工作后不久,对于一些常见的规则和例子熟悉之后,对很多问题看法和处理渐渐开始进入流程化、模式化的状态,就好像写好了程序,直接跑一跑就能出来结果。对于工作本身而言,这不是坏事,尤其是需要稳健工作流程和结果的任务而言;但对于个人也会感到焦虑,因为新的刺激、未知、学习感悟越来越少。之前认识的一个兄弟,战XX,他就是典型的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的人。从最开始做APP到学习支付、金融,每一个阶段,他都让自己有着清晰的学习脉络,跟他简单聊聊,他的思路和方案可以很快说服你,让你不得不由衷佩服眼前这个年纪不大、长相普通但思维极其敏捷的年轻人。
问题心、上进心、好奇心
三年前写硕士论文,导师指导时候反复提问题意识。关于这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你对这个结论,有什么问题,这个材料有什么问题,你想解决什么问题等等。问题心有助于拆解复杂的命题,快速找到重点和突破点。上进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有乐观、平淡的心态。好奇心,无论个人何种状态,顺利与否,不确定性都无法避免,对未来要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2017年是转折之年,要做好战略规划和工具升级。
做知识的游牧民族
像王烁说的那样,做智识的游牧民族,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就转场到哪里去。知识的迭代更新越来越快,大量的人才也造成了某些领域的拥挤。搞金融的,投行领域哪个火,就很快有一堆人蜂拥而去,很快技术门槛下降、费率降低,大家就开始一起过苦日子。要提前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是绝对冷门的,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是永久热门的,迭代,不管看得见看不见,总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