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已经是八岁的大姑娘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正是害羞的年纪,女儿遇到事情总是会将“我不好意思”挂在嘴上,行动上也确实表现得比较被动,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和自己认得但不太熟悉的朋友打招呼,不好意思在广场上大声喊叫……即使对家里的亲人,女儿也不再好意思像小时候一样无所顾忌的撒娇打滚儿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放下所谓的面子了。于是,很多时候会出现让我和女儿尴尬的场面:我想让她在我的朋友面前大胆的表现,女儿却不停地向后撤,因为她是大姑娘了,我又不好意思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她,总得顾着孩子的面子,于是就会强颜欢笑地给孩子打掩护。但事后总会提醒女儿以后不要这样表现,但每次提醒时她答应的很好,下一次依然是这样,让我很抓狂,不知究竟该怎么改善女儿这样的表现?
翻看文章的时候,又看到一个总被提溜出来用滥的词:钝感力。原来,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局限在一个人对待别人对别人对待他的态度显得毫不在意,别人夸他,他笑笑,别人批评他,他也笑笑的样子,总是有自己的处事态度和风格而不被外力影响。后来,对这个词的理解又有些扩展:例如有人会举例说班级里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孩子,因为听负面的评价多了,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所以反而习以为常,所以他们的抗挫能力比一般的孩子强,面对打击没有应激反应,这也是钝感力的表现。虽然感觉这些所谓的钝感力解释并不那么贴切,但究竟什么是钝感力,我的感受也不很深切。但今天联系到女儿害羞的事儿,又联系到自己本身就比较敏感,对于别人太感同身受或者说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自己也是凡事往后撤,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儿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我忽然觉得,女儿凡事害羞的样子其实就是我钝感力缺失的行为表率。如果给钝感力找一个合适的反义词,我觉得是敏感力。正因为我自己太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拥有强大的敏感力,反而缺失了钝感力。钝感力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培养。当然,经常挨批评,因此不在意,不是真的钝感力,而是对于别人的评价无能为力的表现,只好将自己的自尊包裹起来,做无声的反抗。
那钝感力怎么培养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任,他是他,我是我,分清楚他的责任和我们自己的责任,只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不做不必要的自我归因,一旦常常陷入自我归因,看到什么现象就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那么就很容易敏感!太敏感的人其实会在心里抱怨别人的行为处事风格,但是却不好意思表现出来,所以,首先察觉自己,以正念提醒自己对情绪的觉知,安慰自己,他们的错误在他们,我自己不必为他们的错误担责任。告诉自己并没有被冒犯,别人的观点我有权利不接受,为自己设置一个爱的堡垒,水不能淹,土不能填,并且要明晰的告诉自己,任何人对当时当下的事儿的态度都不能完整的代表他想表达或者全部的态度,他的所谓判断也是片面的,我要做我自己!
或许当我们自己一次次提醒自己做自己的时候,钝感力就会慢慢产生,钝感力不是阿Q精神,不是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既诋毁又无力反抗,而是我有能力保持自己的态度和正念,保持自己的情绪不被打扰,从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