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政府组织
一、皇室与政府
1.秦汉以后,中国才有统一政府,秦以前只是“封建的统一”。
2.既然有政府,那便需要一个领袖,而中国历史上的政府领袖,就是皇帝。皇帝之所以不由民主选举而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国土面积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很大,人口也在千万以上,所以不可能推行近代的那种民选制度。
3.秦汉以前,政府与家庭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但秦汉以后,除了皇帝世袭以外,政府中的其他职位是不可世袭的,这是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进步。
4.皇帝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边的职权如何划分,都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问题。就历史趋势来看,中国人一向主张皇室与政府应该分开,而现实也在照此原则而演进,实际的政权在政府而非皇室。比如,汉代的“尚书”只是替皇帝掌管文书的秘书,为“六尚”之一,与尚衣、尚食并列,最先只有四人,职权并不大,但宰相的秘书处却有整整十三个部门,即“十三曹”,权位很重,相当于后代的专部大臣。可见,汉代的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中国也并不是从秦汉开始就是皇帝专制。
二、中央政府的组织
1.汉代的中央政府,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中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为副丞相。(太尉除了军事以外,不预闻其他政事)
2.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所以“丞相”本来是皇帝副官的意思。之所以又叫“宰相”,是因为古时候贵族家庭尤重祭祀,祭祀需要宰杀社牛,所以贵族的管家就为“家宰”。秦汉统一以后,人们化家为国,这个国家的管家就叫宰相。
3.依照历史传统,宰相本是封建私官的遗蜕,应该同时掌管国家政务与皇帝家务。但是掌管了国家政务的宰相,实际上无力再管皇帝的家事,所以在御史大夫之下,再设一个“御史中丞”,负责皇帝事务,那时带有“中”字的官,往往是驻在皇宫中的。
4.皇帝有事,交付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传报丞相。宰相有事,则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室与政府关系之大概。
5.汉代的九卿,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的官位都是二千石,又称“中二千石”。
6.太常,正名定义,是管皇家祭祖的一个家务官,不好算是朝廷公职。
7.光禄勋,是皇家的门房。“光禄”有“大麓”之义,因为古时皇帝多靠山而居,门房就设在山麓。
8.卫尉,皇宫的卫兵司令。(当时军事方面的官都称“尉”)
9.太仆,皇帝的车夫。
10.廷尉,掌法的。
11.大鸿胪,一直相沿到清代,就等于外交部。也如现在之礼宾司,是管交际的。
12.宗正,是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异姓亲戚的。
13.以上七卿,照名义来讲,管的都是皇家私事,然而汉代已然化家为国,所以管皇帝家务的人也管到国家大事了。比如太常便兼管教育,光禄勋管一切侍卫(包括郎官),太仆管一切武装,廷尉管司法,大鸿胪管外交。
14.大司农和少府,都是管财政经济的。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大司农的收入支销国家公费,少府收入充当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农的钱。
15.九卿都隶属于宰相。
16.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周天子是一个家,齐国是一个家,鲁国又是一个家;这样的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此许多家庭所分割。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原先宰相是这个家庭的管家,现在则是这个政府的领袖。
按:家庭资源越多,管家的职权越重。当家庭的资源是整个天下时,管家所掌管的事务就成了政务。
三、汉代地方政府
1.汉代的地方政府,共分两级:即“郡”与“县”。大体说,汉代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个到二十个县。
2.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不过九卿称为“中二千石”,郡太守是地方上的二千石。郡太守调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再进一级就可当三公;九卿放出来也做郡太守。九卿放出来当太守,并不是降级。地方二千石来做中二千石,也不是升级。名义上还是差不多。
按:突然想到《陌上桑》中的太守了,看来那时候的太守确实是大官啊。
四、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1.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计簿”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一切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每年有一个簿子,分项分类,在九、十月间呈报到中央,这叫做“上计”。
2.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全国分为十三个调查区,每一区派一个刺史。刺史最开始只是俸给六百石的小官,政府派刺史来调查,不过当一耳目。
3.地方刺史与皇宫侍御史(劾奏中央及皇宫事务)的意见,要报告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报告给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