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真切,我上学时学习《背影》一课时,老师在讲解时投入的真实情感,我更多地是被老师的情绪感染,而回到文章文字时,我很难被打动。
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第一次给学生讲《背影》时,我就是按照参考书让学生从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父子之间的爱。解读时,总觉得肤浅,但也没有找到好的突破方法。
再后来我渐渐读出些《背影》的不同来,直到最近我又听了一堂大赛课《背影》,又让我静下心来,再读《背影》,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借班上了一次《背影》,并梳理如下:
一.文本解读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描绘了一个中国式的亲情世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文章感人的原因不仅因为作者“看见”父亲背影后隐含的爱,还因为他看见父亲的“爱”无微而不至,更因为作者“看见”了父亲的人生和自己的“太聪明”。
散文抒发的都是特定情境下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既要解读“情感”,更要解读“特殊的情境”。亲情置身于错综生活中,所以要看清亲情,就要先看清生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就是将亲情放置在父亲的人生背景下书写的,这是朱自清《背影》感人至深的原因,也是这篇文章的境界之所在。“看到别人的人生,是对别人的最大的理解与爱,看见众生就是世人的悲悯,这便是藏在文字背后的朱自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融在作者朴实的文字背后。
综上,《背影》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从文章本身出发,从文字出发,从文字回到作者的写作状态,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境界,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父母的人生与对我们的爱。
二.学习方式选择
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反复地读书对于理解的重要意义。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堂中我选用了互读,默读、展读、挑读和品读。不同的读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互读是同学之间互相读,既可以了解文章大意,又可以互相正音正句;默读是在互读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并为展读作准备。这一遍读是让学生自我领会文章的感情。在学生对文章的感情有一定把握了之后,让个别学生进行展读,其他学生听读,这一遍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读书人感情处理。最后一次进行“挑读“并分享阅读感受。通过三遍的文章通读,再进行挑读分享,学生对文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为下一步的文本的深度分析打好基础。在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层的理解后,再进行品读,让读与品通向文章的“真意”。
2.寻找线索语句: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语句”是解锁文章内容和情感的一把钥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篇散文“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感情”,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又回忆起“父亲的背影”写下这篇散文的,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线索语句。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与父亲“不想见”两年,收到父亲的信后写下的《背影》。了解到这一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3.情绪共鸣法
人同此情。当作者读父亲信的时候,在晶莹的泪光中那个背影,在我们的生命中都存在。当我们回忆起一个人时,都会一个被你放大的背影。这样就让学生对作者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学生一旦对文章产生了情绪的共鸣,就会快速投入到文本中,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通过文字理解到父亲背影的沉重蹒跚和艰难。还有那个混入人群中惜别的背影。
而整篇文章的学习的情境都可以设置成亲子的日常。比如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父亲的“踌躇”,父亲的铺座位,叮嘱和嘱托都是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爱就是涓涓细流,可以渗到每一粒沙中间。让学生领会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相互关爱的同时能够理解自己父母。读文章学习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意义。这样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和作者的经历产生联系,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完这篇文章文章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与父母谈一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并对父母的前半生进行访谈并做记录。这样文章指导了生活,生活又反过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
4.画时间轴法:文章的1、2、7三段中暗含着作者对父亲人生“关照”,这三个段落是“背影”的父亲的生活场或者说人生场。
我们可以梳理出:少年做大事--那年冬天母亲去世、失业、经济窘迫、与儿子短聚--东奔西跑的日子--日子一日不如一日--父亲情绪抑郁易怒--身体状况不好
而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这中间透露出作者对父亲人生深沉的理解。理解应该是更高境界的爱,作者在不自觉的梳理父亲人生的过程就是他理解父亲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当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时“”,一个人被理解被看见的激动的心情。
总结一下:1.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被放大的背影。2.爱总是无微而不至。3.“看见”你全部的人生是更深沉的爱。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是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也要带领学生遨游在经典文章中的文字里,让他们学会把握“线索语句”还原作者的写作状态,并学会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通往梦想也通往这个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