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的语录,讲孝道的。
“父母在,不远游”,比较好理解。“游必有方”如何理解呢?
翻了手头现有的几位大师的版本,发现大家对“游必有方”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去处,方位。
杨伯峻《论语译注》: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钱穆《论语新解》: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
二,方向。
李泽厚《论语今读》: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如果走,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三,方法。
南怀瑾《论语别裁》: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大师说的都有道理。我个人觉得,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更全面了。
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我不死认为: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便不远游,可能一生哪都不用去了,去不成了,因为得随时留在父母身边啊!
但是父母一定不希望儿女这样子。父母希望儿女更出息,有更大的前程。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以天下为任,以四海为家。可以到更广阔与合适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思开阔的父母,宁愿是弓,愿用毕业之全力,把儿女这支箭,射向那抛物线最美妙的地方。
而不是眼界狭小到把儿女约束在自己身边。否则整个家族都是向内佝偻的,向内瘪缩的,没有发展与流动的。
人生与世界的美,在于流动、发展、变化、开阔。
所以,“游必有方”就非常重要了。
游有多种目的与形式,游学、游宦、游仕、游历、游玩等。
不管哪种远游,我觉得,前提就是得有方向。
这个方向不是地理上确定的方位或处所,而是内心里的清晰与笃定。
就像李泽厚先生所认为的,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方向,表现在外就会漫无目的地游荡,这一来令父母担忧,二来令父母思念,确实不是孝之道。
内心的方向,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在生活里去做。去努力,去坚持,去创造,去享受。
没有目的的旅行,与内心没有方向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追求新意的体验,是一种主动活在当下的体验;而后者,是一种迷茫、放弃和被动。对于人生,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过程,然后,以被动轻松的态度面对结果。
心里有了方向后,接下来要有远游的方法。
那就是把老人安顿好。或者委托给其他亲人照顾,或者有更好、更合适、更完美的方法。保证老人身心俱可得到完好的照顾,保证自己随时可以跟老人取得联系,保证自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回到老人身边。
现在社会资源丰富,通讯、交通非常便捷,一定有多种渠道与方式,多种策略与选择,可以把老人照顾好。以使自己安全出行。
最后,最表面的,就是把自己去的地方、处所告诉给老人。
让老人对儿女的行踪有所了解,心里踏实。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父母的意愿与想法。
如果父母想去或愿去远游,我们可以带着父母、或陪着父母一起去远游。
这样的话,很多问题都不存在了。
在远游的过程中,我们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身心健康。与父母共享自然、世界的美好,共享天伦之乐。何其美哉的事情!
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关爱父母,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与实现每个人的自身价值,让自己和父母都可以享受人生,是根本毫不矛盾,是完全可以兼顾的。一定有许多双赢的策略,而不是只能利益一方。
每个人的生命都无比珍贵,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年龄阶段,在每个年龄段,都应体谅别人,为别人的幸福做一点事情。年轻的这样对老的,老的也这样对年轻的。经历过,应该可以理解那些年龄段的心,或尽量理解。
人生就是如此互相成就。人生就像一场远游,要有方向,有方法,有方位。在众多的支持、鼓励与成就中,开创我们幸福的人生。
世界那么大,那么美,我们一起去看看。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