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具有魔力的学校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在《教育人类学》中有一段话深深击中了我,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自由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除了自由可以促使人类力量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的多样性。即便拥有最充分的自由和自主的人,在单一的环境中,他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这段话为什么会突然击中我“坚如磐石”的心?这缘于同事讲的一个故事。在新环境中,人很容易因为一个小小的打击而颓唐下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天,同事对孩子说:“宝贝,要不我们回原来的学校吧?”孩子坚决地说:“我不回去!”同事惊奇地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这里的食堂可以自主打饭,想吃什么打什么,而原来的学校是已经打好的,不想吃也得吃。”孩子的话让我很震惊,他才上一年级,而自主性在他的选择中却占有如此重要的分量!
原来,孩子的自主性原本就有,只是被家庭和学校给联合扼杀了。(这词似乎有点过。)
犇犇转到运城国际学校已经快一年了,他的最大感受,第一个字是累,这个累不仅是身体上的,因为这里的体育项目特别多,街舞、跆拳道、足球、篮球、轮滑等;精神也累,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还有编程、吉他、声乐、绘画、科学等;此外还有小乔音乐会,大量的中英文阅读。第二个字是乐。按说,犇犇转到一个新学校,有诸多不适应,暂时找不到存在感才对,语数外是他的强项,这个不必说,但轮滑、足球、篮球等确实技不如人,然而跆拳道是他的强项,足以抵抗篮球、足球、轮滑带来的自卑感。同时,吉他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开始学习的,他学得很认真,也进入了优秀者行列。正因为学校开设了如此多样化的课程,让每个小孩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个个都是一副阳光自信的样子,正是这份自信,才进一步激发他们向更多领域拓展。在丰富的课程体系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并最终确立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
换到其它学校,那些暂时在学科学习上落后然而在其它领域擅长的学生会怎样呢?自卑,破罐子破摔,最后成为问题学生。这就是为什么说在单一的环境中,学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学生本没有问题,只是单一的学校应试环境造就了问题学生。问题是,有几所学校不是这种单一的应试环境?应试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应试成了唯一。
[if !supportLists]一天,[endif]草儿感冒了,外面吹起了风,同事的孩子从外面回来,对正要出门的草儿说:“阿姨,要下雨了,你还是加件衣服吧!”要知道,这孩子在以前可是有些“讨厌的”,一年的变化,竟然如此惊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样的格言,在运城国际其实是常态!
这所学校具有怎样的魔力,可以如此神奇地改变着一个个学生的生命气质,以前百思不得其解,今天读了《教育人类学》这本书才豁然开朗。其实并不神奇,只要做到前面提到的两点就可以了,这里再重申一下,一、自主自由;二、丰富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