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很爱吃糖,但是吃糖太多,容易有龋齿。所以我会每天控制她吃糖的数量,要求她每次吃糖都要跟我说,我同意了才可以吃。
婷婷一会儿过来说:妈妈,我可以吃一颗糖吗?一会儿又过来说:我可以吃一颗糖吗?我说不行,可是没多久总是能发现,她偷偷的吃过了。真是好苦恼。
每次用不了多久,一包糖就吃完了,而她还意犹未尽。看着她的牙齿,我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
你正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孩子在一旁不停的捣蛋,把菜弄的到处都是,你马上制止了孩子,可是过不了几分钟,孩子又故伎重演?
你正在打电话,可是孩子大声的吵闹,你要求TA闭嘴,没过两分钟,孩子又开始吵个不停?
……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也开始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婷婷谈了一次话。我说:妈妈知道你喜欢吃糖,不过糖吃多了不好。以后糖交给你自己管,想什么时候吃就自己拿,怎么样?
婷婷很高兴,说好。
我说:多吃糖的坏处,妈妈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就不重复了。那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每天吃两颗吧。说完我把糖递给她。
好象好象不是很多了,我们一起数一数,看还有多少颗吧?看还能吃多少天?“和婷婷一起数了数,还有20颗,”这些糖够你吃20天了,到时候妈妈买新的回来。“
过了几天,我偷偷观察孩子有没有多吃糖,却发现,真的没有多吃。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婷婷吃糖的数量,第二发展了婷婷的自控力,第三防止了婷婷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实质上背后却是育儿思路的改变——家长不再是监督者和控制者,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就是这种权力的下放,唤起了孩子内心的自尊和责任感。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所有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尤其是孩子。当你想要通过限制从而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被责难的时候,感受到不被尊重及羞辱,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和错误的行为目的。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水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孩子们会在上述四个错误目的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是因为他们相信:
(1)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2)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3)放弃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回到上面我说的婷婷吃糖的例子,当我限制她吃糖的数量,并且要求她每次吃糖都要得到我的许可的时候,婷婷感到没有归属感,,所以一次次来询问我可以吃糖了吗,她这是在寻求权力。当我的回答是不可以时,她更是感到失望,所以就偷偷的吃,心里在说:“嘿,你没有办法控制我!”
而当我把吃糖的权利下放给她,由她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她感觉被理解,受到尊重,从而有了力量,“妈妈信任我,我说到就要做到。”反而能遵守约定了。
都说育儿是一场修行。养育的是孩子,修的却是自己的心。只有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才能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让我们育儿路上携手同行。
我是婷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努力践行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