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书籍出自:沈军老师《管理教练》
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你的工作是什么?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发现错误,找出故障,也不是评价与责备。管理者的工作是通过教练员工,令他们到达绩效的高峰,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更多地倾向于教练,而不是管理,你会做得更好! 管理在于教导,而教练重在倾听;管理试图冻结一个问题而教练重在阻止问题发生;管理总是下达命令,而教练重在迎接挑战;管理在员工的基础上工作,而教练却与员工协同工作;管理对批评不屑一顾,而教练更愿意承担责任。
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你的工作是什么?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发现错误、找出故障,也不是评价与责备。管理者的工作是通过教练员工,令他们到达绩效的高峰,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I:理解转化】
如果你更多地倾向于教练,而不是管理,你会做得更好!
管理在于教导,而教练重在倾听;
管理试图冻结一个问题,而教练重在阻止问题发生;
管理总是下达命令,而教练重在迎接挑战;
管理在员工的基础上工作,而教练却与员工协同工作;
管理对批评不屑一顾,而教练更愿意承担责任
概念辨析:管理≠教练,差的是 “思维底层”
传统管理:本质是 “控制与纠错”,像 “质检员”—— 盯着员工的错误,用规则约束行为,目标是 “不出错”。
教练式管理:核心是 “赋能与激发”,像 “陪跑者”—— 通过倾听、引导,帮员工突破瓶颈,目标是 “创高峰”。
举个例子:
员工方案出了漏洞,管理者会说 “这都做不好,按我说的改”;
教练会说 “你觉得这个漏洞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理解不到位,还是资源没协调好?我们一起理理”。
两种模式对比:5 组核心差异
维度传统管理教练式管理
核心动作教导(“我告诉你怎么做”)倾听(“你觉得该怎么做”)
问题处理冻结问题(“赶紧补救,别扩散”)阻止问题(“找到根源,下次不犯”)
目标达成下达命令(“必须完成 XX 指标”)迎接挑战(“这个目标,你需要什么支持”)
协作方式单向要求(“你按标准做,我来检查”)协同工作(“我们一起拆解,你主导我协助”)
责任态度规避批评(“这是员工的错”)主动担责(“我没帮他做好准备,我的问题”)
【A1:关联经验】
反面案例:
某互联网公司的部门经理老王,习惯 “管理式指挥”——
新员工小李做的活动方案数据惨淡,老王直接在会上批评:“活动目标都没吃透,白浪费资源!下周必须按我给的模板重做。”
结果:小李从此怕犯错,方案越做越保守,3 个月后离职时说:“我感觉自己只是个执行工具,没一点思考空间。”
正面案例:
同样是方案出问题,另一家公司的张姐用 “教练式沟通”:
她先问小李:“这次活动你最想达成的效果是什么?数据没达预期,你觉得哪个环节偏离了目标?”
小李说:“用户对奖品不感兴趣,但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张姐:“那我们明天一起做个小范围用户调研,你设计问卷,我帮你联系用户,怎么样?”
结果:小李不仅找到了问题根源,还主动优化了调研方法,下次活动数据翻了 3 倍。
【A2:行动指引】
知道了传统管理与教练式管理的差异,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当员工提交的方案不符合预期时,你第一句话会说 “你这做得不对”,还是 “你觉得这个方案离目标还差在哪”?
面对团队业绩未达标,你更习惯先追责 “谁没做好”,还是先一起分析 “我们能补哪些短板”?
给员工布置任务时,你是直接丢一个 “必须完成的 KPI”,还是先问 “这个目标,你需要我协调哪些资源”?
这些细节里,藏着从 “管理者” 到 “教练” 的转变密码。
下次,我们就具体聊聊如何把这些疑问变成可落地的动作 —— 比如用一套 “提问公式” 替代命令,用 “协同清单” 代替单向要求。
总结
管理者的终极价值,不是 “自己多能干”,而是 “能让多少人变能干”。
从 “盯着错误” 到 “陪着成长”,从 “下达命令” 到 “引发行动”,这之间的距离,或许就藏在你下次开口的第一句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