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纠错者” 到 “赋能者”:管理者的工作,早该换个姿势了

【R:阅读原文】

书籍出自:沈军老师《管理教练》

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你的工作是什么?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发现错误,找出故障,也不是评价与责备。管理者的工作是通过教练员工,令他们到达绩效的高峰,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更多地倾向于教练,而不是管理,你会做得更好! 管理在于教导,而教练重在倾听;管理试图冻结一个问题而教练重在阻止问题发生;管理总是下达命令,而教练重在迎接挑战;管理在员工的基础上工作,而教练却与员工协同工作;管理对批评不屑一顾,而教练更愿意承担责任。

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你的工作是什么?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发现错误、找出故障,也不是评价与责备。管理者的工作是通过教练员工,令他们到达绩效的高峰,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I:理解转化】

如果你更多地倾向于教练,而不是管理,你会做得更好!

管理在于教导,而教练重在倾听;

管理试图冻结一个问题,而教练重在阻止问题发生;

管理总是下达命令,而教练重在迎接挑战;

管理在员工的基础上工作,而教练却与员工协同工作;

管理对批评不屑一顾,而教练更愿意承担责任

概念辨析:管理≠教练,差的是 “思维底层”

传统管理:本质是 “控制与纠错”,像 “质检员”—— 盯着员工的错误,用规则约束行为,目标是 “不出错”。

教练式管理:核心是 “赋能与激发”,像 “陪跑者”—— 通过倾听、引导,帮员工突破瓶颈,目标是 “创高峰”。

举个例子:

员工方案出了漏洞,管理者会说 “这都做不好,按我说的改”;

教练会说 “你觉得这个漏洞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理解不到位,还是资源没协调好?我们一起理理”。

两种模式对比:5 组核心差异

维度传统管理教练式管理

核心动作教导(“我告诉你怎么做”)倾听(“你觉得该怎么做”)

问题处理冻结问题(“赶紧补救,别扩散”)阻止问题(“找到根源,下次不犯”)

目标达成下达命令(“必须完成 XX 指标”)迎接挑战(“这个目标,你需要什么支持”)

协作方式单向要求(“你按标准做,我来检查”)协同工作(“我们一起拆解,你主导我协助”)

责任态度规避批评(“这是员工的错”)主动担责(“我没帮他做好准备,我的问题”)

【A1:关联经验】

反面案例

某互联网公司的部门经理老王,习惯 “管理式指挥”——

新员工小李做的活动方案数据惨淡,老王直接在会上批评:“活动目标都没吃透,白浪费资源!下周必须按我给的模板重做。”

结果:小李从此怕犯错,方案越做越保守,3 个月后离职时说:“我感觉自己只是个执行工具,没一点思考空间。”

正面案例

同样是方案出问题,另一家公司的张姐用 “教练式沟通”:

她先问小李:“这次活动你最想达成的效果是什么?数据没达预期,你觉得哪个环节偏离了目标?”

小李说:“用户对奖品不感兴趣,但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张姐:“那我们明天一起做个小范围用户调研,你设计问卷,我帮你联系用户,怎么样?”

结果:小李不仅找到了问题根源,还主动优化了调研方法,下次活动数据翻了 3 倍。

【A2:行动指引】

知道了传统管理与教练式管理的差异,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当员工提交的方案不符合预期时,你第一句话会说 “你这做得不对”,还是 “你觉得这个方案离目标还差在哪”?

面对团队业绩未达标,你更习惯先追责 “谁没做好”,还是先一起分析 “我们能补哪些短板”?

给员工布置任务时,你是直接丢一个 “必须完成的 KPI”,还是先问 “这个目标,你需要我协调哪些资源”?

这些细节里,藏着从 “管理者” 到 “教练” 的转变密码。

下次,我们就具体聊聊如何把这些疑问变成可落地的动作 —— 比如用一套 “提问公式” 替代命令,用 “协同清单” 代替单向要求。

总结

管理者的终极价值,不是 “自己多能干”,而是 “能让多少人变能干”。

从 “盯着错误” 到 “陪着成长”,从 “下达命令” 到 “引发行动”,这之间的距离,或许就藏在你下次开口的第一句话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