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杌子人名奇缘
博山城东的杌子,明朝洪武初年(1368)已经有村,后来改称五龙村,民居跟工厂插合(乡音huo)着,地盘大人口多,干农业的很少,三面临山,零星坡地靠天得粮。姥爷家成年人都做工,住在村南的铺路东段向南去的牛家胡同。铺路是东西走向,全用石块铺成,被行人踏摩的很光滑,东高西低,雨雪天容易打滑。路北面厂区是姥爷和舅舅们的工作地,去玩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亲切的叫他乳名新地,但是离开樊家庄户口已经改为張執水。工厂里人们光着脚踩泥,再用手摔、滚、揉、捏,糊到能拨着转的木模上拍打,整圆成型,再沾泥水抹光,用刮刀切齐连接口,就可以拿下来晾干脱模。至于怎么做成口小肚子大的坛子印象不深,隐约记得是把上下两段粘接起来。整个坛子要在泥浆池里上浆才能烧成瓷釉。窑炉外形象大馒头,前面开门顶上有出气口能冒烟火,底下是炉子。将晾干的泥坯分层摆进去,用砖和泥堵住门口烧够火色(乡音shei),然后砸开封门就得到窑货(陶瓷品)了。铺路向东北去是良庄,只跟娘去过大姨家。
铺路南侧有小卖部,理发店。西段T形路口附近,北有老树和石凳,房子比较好。西头接南北向老街,街西面的高台上是村里最大的百货店。由此向北是村庄主体,有大场地演电影唱戏,还有粮店。街道直通村北头的东西大路,与夏家庄煤矿和淄博制酸厂(简称酸厂)相邻,与夏家庄相望。老街路口向南通向鼎丰主厂区大门,再向南翻过北岭是博山城区东关。演电影的大场地向西越过青龙山是山东耐火材料厂(简称山耐)以及柳行和火车站。博山城周围的山都是缓坡形,宽度不过一二里,高度大多数不过百米。街道工厂村庄一般都在低凹处。
姥爷家东面是山坡和零星坟地,战争年代当过大炮阵地,轰击博山城里守军,人们被吓得钻床底或者外逃。两进的四合院住着好几家,建筑陈旧像一二百年的样子。前院有棵老树,周围砌着石台。姥爷在大北屋,砖瓦建筑玻璃门窗。高台上的地面用大地砖铺砌,干净平整,底下有取暖的地炉铺陈。比章丘家的屋子结实美观多了,地炉更是没有。这里工业用煤多,住户用煤方便。好点的房屋会用工厂技术,地下预制网状烟道,联通墙外地坑里的炉子,烧一冬天,属于地暖房。小孩子可以席地而睡,冬暖夏凉。毫不夸张的说是皇宫烟道地暖的升级版,因为增加了炉子做饭的功能。屋里置大漆家具,漆下贴金箔图案铮光瓦亮富丽有加。这些设施在当地还属于一般状况,不算特殊,只是反映着工业经济对生活的一些影响。当年冬天雪很大,屋檐下挂的冰柱比新地身体还长,矮点的房子就一直挂到地上,像一排透亮的柱子。夏天反而没有蚊子,可能与工厂用火多,以及丘陵地区水少有关,跟章丘老家的情况反差很大。
院子里成年男性做工,女人干家务,大表哥原来到北岭上学,路远同伴少不爱上,不几年跟大人干活了,多数人没文化。普通人家没有钟表,按天空亮度或者屋脊盖瓦的第几块上有太阳影子作上班时间。
两地亲戚组成的大家庭成员,多次发生名字相应成趣的奇事。明水的爷爷名字“景恒”,相隔百里的姥爷称“立明”。爸爸的工作单位恰巧是源自民国老牌“景明窰业厂”,字里行间颇有些许缘份。明水家有允芝允海允贵允富四个父辈,博山家有“允忠”“允孝”两个舅舅,都是允字辈。新地长大以后找对象是由师傅景女士与其丈夫延明商量着介绍的,在临沂成亲,似乎再现“景明”关联。过了六年,弟弟自由恋爱在淄博成亲。兄弟两个的媳妇离着二百里,正好叫“增美”“增娣”。年龄相仿的姨夫和岳父相距二百里,名称前面两个字都是“刘宗”。想想祖孙三代差着几十年,远隔数百里,信息闭塞,互相都不曾料到对方名字竟然相似点这么多,真有无巧不成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