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为什么我经常说的话总被人打断?为什么很多时候同样一层意思,别人的话领导听进去了,我的话却没人搭理?
经过多年的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原因——不会说话。
会说话并不代表“会说话”。在人际沟通中,关键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说话的力量》一书,作者弗兰克·伦茨将说话的技巧归纳为三字诀窍:简、信、序。
【简】
顾名思义,简既简明、简化。
说话,要抓住“要领”,要抓住“要点”,要直指人心、要干脆。
这个道理我懂,可我常常说话就是做不到干脆。比如:
同事问我:“今天工作完成了吗?”
我回答:“我原本打算上午抽出时间来把工作做完,然后再去干别的事情。可是,突然之间有个朋友来找我,耽误了我上午的时候,所以,原本打算上午要完成的工作,现在还没有完成。”
瞧瞧我这个回答,太喽嗦!生怕对方不知道我这一整天的怎么过的,要一五一十全交待清楚。其实对方只想知道“今天工作完成了没有?”干脆点直接答“没有”就行,至于为什么不有完成对方不一定感兴趣。假若对方感兴趣,便会追问“为什么”,再来回答“因为上午有朋友来访耽误了”,这多干脆!
所以很多情况下,我总是在喽喽嗦嗦地时候被对方直接打断,体验了很多次尴尬。
【信】
话可信,是为人之本。
如果你说的话连可信度都达不到,那么说再多,说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花言巧语大家都爱听,可是却不信赖。
我们说话需要一诺千金,说话一诺千金后大家都很信任你,这样的人说的话比千金还值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约好时间在某个地方见面,我们都需要遵守诺言,别到时候迟到了用各种理由来搪塞,要么说家里临时有事给耽误了,要么说路上堵车,这都是不守信用的做法,对方会觉得你是个说话不可信的人,以后对你的态度也会大打折扣。
早些年教毕业班的时候,每次大考前,总是要在班上说些激励话语,坚定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信念。
信念这东西很奇妙,越多人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它就真的更美好了。
就像抗日战争时期,苦难老百姓总是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光了一个口号其实并不能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但是这样的话却可以激起百姓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念,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战斗中来。
【序】
说话,最大的艺术就在同一句话,你怎么说。哪件事先说,哪件事后说。
有位女学生在班上讲起自己打破了爸爸的古董茶壶,爸爸却并没有生气。她是这样对爸爸说的:“爸爸,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得,把茶壶打破了。”
巧了,几天后另一女学生也为爸爸泡了好几年的茶,也打破了古董茶壶。她想起前面女学生说的话,照样去向爸爸报告,却被臭骂一顿。她是这样说的:“爸爸,我打破了茶壶。”
“什么?打茶壶打破了,那是古董啊!”老爸脸色大变。“我今天不晓得怎么搞得……”她战战兢兢地解释。
“你心不在焉!粗心!”
“可是,我给您泡了这么多年……”她接着解释。
“你还在强辩?”爸爸吼了起来。
同样的话,结局截然不同。原因在哪?话的顺序不对。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者是某些令人敏感的结果,最好不要单刀直入,可以先“设定底线”,使对方知道糟也糟不到哪里去,减少“冲击”,再来说不好的话,就显得不那么刺耳了。
会说话多重要。
人际交往中最常碰撞的火花就是“说话”,把话说明、说对、说好,能够助你在工作、生活中无往不利。
——坚持每天一篇,第1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