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晚会是一样神奇的东西。
印象中第一次参加学校里的晚会是在高中时候,或许是有晚修的缘故。
小学自然是没有晚修的。上初中那会儿,市里学校取消了晚修这玩意儿,我还暗自庆幸不用再摇着自己的破车赶去学校上课,不过也因此,晚上的时间一般是在家里度过的。那会儿的晚会——例牌的元旦节目,严格说来算不得真正的晚会,毕竟下午下课铃响起,节目到了尾声,大家掌声夹杂着吵闹声,嚷着要回家,要一起去哪里耍。
高中时身边的氛围活跃了许多,各种社团、学生会,开朗积极的人自然逢源,像我这种稍微内向的乖孩子,也蹭得许多有趣的活动。
第一次晚会是在入学那年的圣诞。印象中茂一的惯例系“放圣诞假不放元旦”,倒是让我觉得十分洋气。第一次晚会,新鲜感自然十分充足,各位同伴晚饭过后,陆陆续续或从宿舍或从班里搬来自己的椅子,放在广场上,然后去别班的地方串串门,唠嗑几句,就到了晚会时间。
越坐在前排,就会对那次的效果感到惊叹。当时的晚会,观赏的人往往可以分成几拨——坐在前排,虽然开始并不太情愿,而由于是身任班委的缘故,但往往更加沉浸于晚会的气氛当中,有时候旋转的灯红灯绿打到他们身上,或是眼睛突然被一束灯光打来,透过那一管白色朦胧的光看向舞台,歌手依旧在唱歌,乐器依旧在演奏,平添了一分绚烂。坐在后排,就自由得多了,班主任三令五申不许站立起来遮挡别人的视线,那就站起来走到最末,感到无聊了提前偷溜,趁诸位还在欣赏节目的节点走到饭堂,想吃什么夜宵可以随意拿取而不必排队。倘若节目惊艳了他们,抑或是轮到自己的班级或自己的好友在台上出演,就在人丛中踮起脚尖,身体前倾,眼神凝注在舞台;精彩之处,也会和前排的人一样鼓掌喝彩。无论前排后排,在当时并无太多娱乐活动的高中生涯,晚会,成了所有人最为期盼的事情。
大学的晚会与高中时相比,就好像:小时候吃年夜饭,从家里去酒店,看到偌大的玻璃转盘上摆满了各色丰富的菜肴,炸大虾、深井烧鹅、烧乳鸽、碳生蚝,让人垂涎三尺,每个都跃跃欲试,筷子竟然不知从哪儿下手。
诚然大学的晚会比起高中的要丰富得多,除去几顿全校师生共飨的“大餐”,如全校区的歌唱比赛、戏剧比赛、节日庆典等,更多的往往是每个学院各自精心炮制的小宴,院内的比赛,节日、毕业庆典等,也别具风味。
从大一入学至今有幸参加过校内很多的晚会,虽然少了像高中那份兴奋和激动——那种心态就好像:
小学的时候,我去参加家庭里的年夜饭以前,总要特别隆重地在浴室把自己好好洗漱一番,沐浴露抹出了泡泡,仔细地涂在自己身上,穿上当时最漂亮的衣服,嗅嗅身上残余的香气,到了酒店兴致勃勃地坐在餐桌前等着上菜。长大到初中高中以后,这种看似幼稚的“仪式感”渐渐消失,那顿大餐前大概想的是想的是“哎有什么没吃过的呢按平常那样就好啦”。
不过每次依然给我很深感触。
最近一次是参加的文学院的毕业晚会,晚会主题很有意思,“祝君好”,很有文学的范儿。
JR跟我说,这场晚会是不是为我定制的哇,我名字恰巧也有君字。
我说,是的是的,愿你一辈子都幸运都好。
如果说这场晚会与平常有什么不同的话,大概是坐在身边的人。
我当时坐在第一排,左边是兼班师姐及同班几位同学,右手位置是JR。刚开始时有点拘谨,递了一杯奶茶给她,还不太敢转向她那侧,直到她拿着充好气的加油棒敲了我一下以后,才慢慢放开来聊天,听《屋顶》,看兼班们走秀,在相声节目上捧腹大笑,品评舞台上的一切。
晚会上的花相似,祗是因为人,让它变得更有魅力。
一切都很流畅地流逝,时间,欢笑,弹幕上的祝福语。如果说那晚有什么比较遗憾的事,大概是没能在晚会结束后陪JR去图书馆闭馆。
真是榆木一般的脑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