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几天了,想去测测黄疸。因为怕麻烦,首先去了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值班的是个老太太,看年龄一定在五十岁以上,不是临近退休,就是退休返聘回来的。她摆弄了好久测试仪,说:我怕测试仪有问题,去矫正一下。
我们耐心地等着,大约六七分钟后她回来了。她测试了一下,额头、胸部、腹部都在十点以上。她嘱咐我们按时喝妈咪爱,晒太阳,一周后复查。
出来后,孩子的爸爸只觉得仪器有问题,要到区卫生院测试。区卫生院相对正规,但手续麻烦,挂号、报到,取号,见医生,缴费,乱七八糟,够折腾人的。医生是个女的,大约三十多岁,她倒是挺认真的。询问了孩子的许多情况,又开始检查孩子的身体。她说孩子太黑了,耳朵畸形,前囟门宽,需要去大医院治疗。这次测了黄疸,都是七点多。
尽管孩子是在同济出生的,出生后,护士抱着孩子去了两次儿童诊室,都是健康的。但我们还是像吃了苍蝇一样,心里不舒服。这不,特意挂了同济医院的专家号,去看耳朵。医生说:轻微畸形,如果治疗,打这个电话。她给我们抄了一个号码。
我们按照医生的嘱咐拨打了电话,过来的是个三十来岁的女人,看装扮根本不是同济医院的工作人员。她领我们到一个闲置的房间,告诉我们可以治疗,戴个矫正器就行。国产的六千多,进口的九千多。
出于谨慎,我们暂且回绝,准备到协和医院再看看。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协和,特意挂了两个专家号。耳科医生看了看孩子的耳朵,诚恳地说:我觉得孩子的耳朵正常呀,你们看着有问题?如果硬要追求完美,我可以帮你们做,不过,费用很高,孩子也不舒服。
听了医生的话,我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我们又来到了儿科。儿科医生听了孩子妈妈的描述,就肯定地说:孩子囟门宽,还佝偻,严重缺钙。皮肤那么黄,病理性黄疸。
我们一再强调孩子黄疸不高。她撩起孩子的衣服,摁着孩子的小腿说:还不高,这里绝对不低于十二。她又摁着孩子的脚心,肯定地说:这里绝对不低于十五。将近二十天了,黄疸下不去, 不是病是什么!测黄疸去!
我们在她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去测了黄疸,还好,都是七点多。
医生还是自信地给我们开了药:AD,D3,碳酸钙颗粒。
我们刚刚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孩子是否真有问题?这么多的药,孩子能受得了吗?怎样吃,吃多少,怎样补才更安全更有效?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去看孩子的囟门,她看了吗?孩子穿着严严实实的,她凭什么判断我们是佝偻病?她那么自信,在数据面前,她的自信又作何解释?
我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先让孩子少吃点药,到周日去附近区医院挂个专家号看看,区医院好歹也是协和的附属医院,应该有比较好的医生。
到了周六,我们又去了区医院。医生是个老人,他仔细看了看孩子的囟门,说:囟门还好,只吃AD就行。听了医生的话,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落了地。
细想起来,都是那次测黄疸惹得祸,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周多。心情焦虑不说,多次跑医院,产妇、孩子,本该在家里休息,却因为医生的一句话,一次次出远门,尽管捂得严严实实,还是担心受凉、感染、劳累过度。打车费、医疗费、误工费,也花去了不少。
作为医院,设备一定要过关,设备不准,检查有何意义?作为医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自以为是,折腾患者。
我对医生心怀敬意,救死扶伤,他们是生命的保护神。但个别医生,医术有待提高,医德有待加强,一定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不要因为自己的个别行为污染整个医疗行业。
同时,我也衷心感谢那些默默无闻心系患者的医生,是你们的责任心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再造了我们的生命,愿你们永葆青春,生命不息,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