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回老家海宁看望父母。走到四楼,打开房门,就看到铺了一地的红薯,满满当当,足有上百斤。
其实2005年新农村建设改造以后,都变成居民户口,已经没有自留地了,不知道母亲去哪里垦荒种了这么多红薯。
岁月有痕,母亲已经71岁,典型的农村妇女,一生勤劳节俭,似乎不知疲倦似的。母亲虽然是文盲,但是没有文化并不代表着没有智慧。
我依稀还记得当年乡砖瓦厂招工,有一个简单的文化考试。当年的我是读小学二年级。母亲就把我带在身边,帮她答题,最后也被录取了,原本砖瓦厂的工作就是体力活,只要吃苦耐劳就可以了。其实当年乡镇企业不多,要进砖瓦厂也是很难的,一个村好像只有两个名额,而且需要先报名再抽签的。
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全面推行了承包到户责任制,我们家分到了五亩多水田,也就意味着除了家里的农活以外,还要做砖瓦厂的工作。其实砖瓦厂里面都是重体力活:挑泥,拉土坯,晒土坯,入窑,出窑,而且是三班倒,还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在那个年代,一个月能挣上二十多元了,已经是挺高的工资了。平时都还没什么,最主要是农忙时节,忙里又要忙外。少不更事的我,老是要吵到上夜班的母亲,现在想来也有些惭愧不已。
母亲在砖瓦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工厂关门。手拉肩扛,养家糊口,再到后来的新建二层楼房,供我上学,那也算是母亲的高光时刻了。后来我长大到杭州求学,留杭工作,结婚生子,到如今我孩子也已经上大学了。期间,母亲也到杭州帮我们带了几年的孩子,孩子幼儿园了,她也呆不住,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生活”。
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母亲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原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她是停不下来的,在她的字典里“唯有做生活”才是头等大事。母亲其实是个不太料理家务的人,因为她把外面的“生活”放在第一位。砖瓦厂关门回家后,她可一直没闲在家里,后来就到处打零工:做拖鞋,缝袜子,剪线头等等。而且极富责任心,早出晚归,有时工厂为赶货还要加班加点,跟她说了好几次让她休息一下,她都听不进去。
母亲也是个倔强的爱要强的人。我们劝告他少做一点,她总是说:谁谁谁,比她年纪多大还在干?还有谁,还在哪里种了多少地?在她的心学里,只有为家里挣钱了才能体现价值。看来,母亲是闲不下来的。年纪大了,一度没有工厂再愿意录用她,她居然还失眠了,还是要想方设法去打零工,那样她才睡得踏实。但是她一去干活就忘记了自己的年纪,有时候居然晚上九点还在加班。直到今年上半年熬坏了身体,住了院。吃尽了苦头,左劝右劝才同意,不再去外面干活了。
看着一地的红薯,我理解母亲的心思, 也许这就是母亲的成就感吧。即使现在外面不再“做生活”了,可地里的农活还是舍不得放下的,就像她的父亲一般,一直要做到八十多岁,也许这就是她的价值观。
虽然我知道这个品种的红薯又硬又粉,口味并不好吃。临走时,母亲给我准备了满满两大袋的红薯和青菜,我没有嫌弃,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母亲的一份沉甸甸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