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通论

诊法通论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何谓也?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素》〕诊法当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脉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衰盛,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脉要精微论》)


〔丹〕∶经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法也。凡人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浓。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所以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责脉缓,缓人责脉躁,不可一概述之。

仲景云∶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素》〕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阴阳应象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移精变气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三部九候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荣。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疏五过论》)


〔东垣〕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当急泻其阴,峻补其阳。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矣。


〔丹〕肺主气,其脉居右寸,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变化运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脉居左寸,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管库,故皆附焉。男以气成胎,则气为之主。女挟血成胎,则血为之主。男子病,右脉充于左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病,左脉充于右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虚之甚也。


〔《素》〕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阴阳别论》。王注曰∶头谓人迎脉,在结喉两傍一寸五分,手谓气口脉,在手鱼际之后一寸,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者曰平人,故言“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玉机真藏论》)


〔《灵》〕气口候阴,人迎候阳。(《四时气论》)


〔《素》〕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阴阳别论》)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但浮不躁则病在足阳脉之中,其有躁者病在手阳脉之中。)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脉要精微论》。沉细而躁者病生于手阴脉之中,静者病生于足阴脉之中也。


〔《脉经》〕〔无择〕∶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数脉去来促急。(一息六七至。)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指下豁豁然空。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一曰举按有力)。缓脉去来亦迟,小 于迟(一曰浮大而软)。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洪脉极大在指下。细脉小甚,似无而有。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漉漉如欲脱。仲景云∶翕奄沉为滑,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许学士云∶仲景此三字论滑脉是也。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奄沉,言忽降而下也。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谓奄忽之间,仲景论滑脉可谓谛矣)。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短而止,《脉诀》云∶如刀刮竹痕。

陈无择云∶如雨沾沙)。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弦而不大为弦,弦而大为革)。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陈无择云∶如按鼓皮。仲景云∶弦而大)。软脉极软而浮细(软,一作濡)。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仲景云∶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难治)。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微脉极细而软,或时欲绝,若有若无。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代脉来数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上阴阳相反脉状者,以王氏经文之脉形状移置。如陈氏《三因》云∶脉偶也。盖浮沉相反,浮主表病属阳,沉主里病属阴也。迟数相反,迟主寒并病及阳气虚,数主热并病及血虚也。虚实相反,虚主血气虚,实主血气实也。洪细相反,洪主血气多,细主血气少也。滑涩相反,滑主血实气虚,涩主气实血虚也。缓紧相反,热主缓纵,寒主紧缩也。强革与濡弱相反,强革主虚寒,濡弱主虚热,与缓紧同法推也。结促相反,结主阴盛,促主阳盛也。浮、数、实、紧、洪、滑、强、革、芤、散属阳,沉、迟、虚、缓、细、涩、软、弱、结、微、动、伏、代属阴,后贤因别阳脉为七表,阴脉为八里也。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


〔海藏〕气证则饮水,血证不饮水。气病则麻,血病则痛。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而止,恶寒有如刀刮。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热。


〔《诊》〕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也。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微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风,死苦恍惚,亡人为祸也。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尺寸脉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难》〕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素问》作“脊强反折”)。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二十九难》)


〔丹〕阳滞于阴,阴滞于阳论《精要》云∶阳滞于阴,脉浮、洪、弦、数。阴滞于阳,脉沉、细、弱、涩。阳滞以寒治之,阴滞以热治之。窃详其意,阳滞阴滞,当作热滞寒滞,求之寒热,固可作阴阳论,能于阴于阳分明,是于气血,他无可言也。热滞于气固矣,独无寒滞耶。寒滞于血固矣,独无热滞耶。何寒不能伤气,何热不能伤血耶。以愚观之,气为阳,行脉外;血为阴,行脉内。相并分派,周流循环,一身无停止,谓之脉。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共得六寸,一身通七尺五寸,行得八百一十丈。得热则行速,为太过;得寒则行迟,为不及。五味之偏,七情之过,气为疑滞,津液稠浓,积而久之,为饮为痰,渗入脉内,血为所乱,因而凝浊,营运泣 ,或为沸腾,此阴滞于阳也,正是血滞于气也。气病矣,或以药助邪,病上生病,血病日增,溢出脉外,隧道隘塞,升降有妨,运化失令,此阳滞于阴也,正是气滞于血也。病分寒热者,当是禀受之索偏,虚邪之杂合,岂可专以阳为热阴为寒耶。浮洪弦数,气病之脉也,岂可遽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之脉也,岂可遽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岂止疥癣疮疡痈疽而已,幸相评其是否( ,胡故切,闭塞也)。


〔《素》〕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平人气象论》。下同。海藏云∶脉浮为表。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为表也。浮之实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邪已入深矣)。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灵》〕气口主中,人迎主外(《禁服篇》)。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五色篇》)

上气口脉谓两手掌后手太阴之脉也,人迎脉谓挟喉两傍足阳明之脉也。


〔海〕∶辨内外伤,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乎天地;伤食口无味,津液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乎地也。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渴,此内外两伤也。凡诊则先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


〔《难》〕脉有三部九候,各有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有疾。宜审刺之。(《十八难》)


〔《活人》〕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关位,掌后高骨为关,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口也,后指尺部也。若人臂长乃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若先诊寸口,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为一息,其一息之间,脉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与所属部分四时相应者为平和脉矣。过则为至,不及则为损,损至之脉,《难经》详言之矣。仲景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素》〕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通评虚实论》)


〔《难》〕何以别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九难》)。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其病在何脏腑?然,病欲得寒而欲得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五十一难》)。脏腑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五十二难》)


〔《素》〕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功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 ,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至真要大论》)

上病机一十九条,实察病之要旨。而“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一十六字,乃答篇首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之旨,而总结病机一十九条之义,又其要旨中之要旨也。河间《原病式》但用病机一十九条立言,而遗此一十六字,犹有舟,无操舟之工;有兵,无将兵之帅,不免临病之际,汤剂误投,致人夭折。今负 逾,引经传之旨,证其得失,其补大矣。夫诸风病,皆属于肝也。风木盛,则肝太过,而病化风,如木太过,发生之纪,病掉眩之类,俗谓之阳 、急惊等病,治以凉剂是也。燥金胜,则肝为邪攻而病亦化风,如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病掉振之类,俗谓之阴 、慢惊等病,治以温剂是也。诸火热病,皆属于心也,热甚,则心太过,而病化火热,如岁火太过,病谵妄狂越之类,俗谓之阳躁谵语等病,治以攻剂是也。寒水胜,则心为邪攻,而病亦化火热,如岁水太过,病躁悸烦心谵妄之类,俗谓之阴躁郑声等病,治以补剂是也。诸湿病皆属于脾也,湿土甚,则脾太过,而病化湿,如湿胜则濡泄之类,仲景用五苓等剂去湿是也。风木胜,则脾为邪攻,而病亦化湿,如岁木太过,病飧泄之类,钱氏用宣风等剂去风是也。诸气 郁,皆属于肺也,燥金甚,则肺太过,而病化 郁,如岁金太过,甚则喘咳之类,东垣谓之寒喘,治以热剂是也。火热胜,则肺为邪攻,而病亦化 郁,如岁火太过,病咳喘之类,东垣谓之热喘,治以寒剂是也。诸寒病皆属于肾也,寒水甚,则肾太过,而病化寒,如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之类,仲景用乌头汤等剂是也。湿土气胜,肾为邪攻,而病亦化寒,如湿气变物,病筋脉不利之类,东垣用复煎散、健步丸等剂是也。其在太过而化之病为盛,盛者真气也,其在受攻而化之病为虚,虚者假气也。故有其病化者,恐其气之假,故有者亦必求之无,其病化者恐其邪隐于中,如寒胜化火之类,故无者亦必求之。其病之化似盛者,恐其盛之未的,故盛者亦必责之,其病之化似虚者,恐其虚之未真,故虚者亦必责之。凡一十九条病机,皆用此一十六字为法求之,庶几补泻不瘥也。今河间损此一十六字,但以病化有者为盛,无者为虚,而不复究其假者虚者为未备,此实智者之一失也。


〔《素》〕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宣明五气论》)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五脏生成篇》)


〔《灵》〕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论疾诊尺篇》)


〔《素》〕五脉应象,肝为弦,心脉钩(《难经》改钩作大),脾脉代(《难经》改代作缓),肺脉毛(《难经》改毛作涩),肾脉石(《难经》改石作沉)。


〔《灵》〕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邪气脏腑病形篇》)


〔《难》〕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十三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之曰切)。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数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十六难》)

海藏四正脉伤之图(图缺)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生手太阴阳明金。手太阴阳明金,生足太阳少阴水。足太阳少阴水,水流下而不能上,生足厥阴少阳木。足厥阴少阳木,生手太阳少阴火。手太阳少阴火,炎上行而不能下,生手心主少阳火。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上并《三部九候论》)

上以三部九候候五脏。


〔《灵》〕庭者,首面也。关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庭者,额中也。关中者,两眉之间也。下极者,两目之间也。直下者,两鼻而下也。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柱之端也。盖自额而下阙上属首咽喉之部分也,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属肺、心、肝、脾、肾五脏之部分也,自目内 挟鼻而下至承浆属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六腑之部分也,自颧而下颊则属肩臂手之部分也,自牙车而斜下颐属股膝胫足之部分也。经云∶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阳庭,王宫在于下极者,正谓此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五色篇》)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五阅五使篇》)。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荣卫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卫气失常篇》)

图(图缺)

图(图缺)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其外。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 KT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岐伯曰∶六腑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裹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师传论》)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KT 者,心高, KT 小短举者,心下, KT 长者,心下坚,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 KT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KT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管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肉 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出《本藏篇》)

黄帝问∶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 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有加,立死。(《论疾诊尺篇》)


〔仲〕鼻头色青,腹中痛,舌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 ,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也,鲜明者有留饮。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 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也;里实护腹而怀卵者,必心痛也。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者,无病也。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更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师曰∶病患语声寂然,善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细而长者,头中病。


〔《脉经》〕脉一来而久住者,病在心主中治。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中治。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五脏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诊病传变(诊病将死期入诊生死条)

目录搜索设置

《医学纲目》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曹序

自序

序例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阴阳

五脏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诊法通论

诊虚实法、诊寒热法(俱入治法)

诊病传变(诊病将死期入诊生死条)

诊病愈剧

诊生死

诸脉诊病杂法

诊一岁病证相同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治法通论

倒仓法

药性不同

制方大法

随症用药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治虚实法

治上下法

诊五脏虚实

诊五邪相干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治寒热法

治发热

劳瘵骨蒸热

传尸劳热

产后发热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治恶寒

治往来寒热

产后往来寒热

外热内寒外寒内热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疟寒热

久疟

疟胀

产后疟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刺虚实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穴法上

穴法下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调摄宜禁

用药宜禁

刺禁

灸禁

卷之十·肝胆部

诸风

中风

卒中之初

中分浅深

中浅半身偏痛舌能言

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

产后中风

口噤

口眼斜

卷之十一·肝胆部

眩 节

癫痫 节

子痫 节

口噤,角弓反张 节

劳风(即之属) 节

胎前 节

产后 节

破伤风 节

螈 节

颤振 节

产后螈 节

疠风 节

卷之十二·肝胆部

诸痹 节

行痹(即走注疼痛) 节

痛痹(即痛风) 节

着痹(即麻木不仁) 节

鹤膝风(即历节之类) 节

挛 节

一身尽痛 节

产后身痛 节

风痹杂合病 节

卷之十三·肝胆部

惊悸怔忡 节

产惊悸 节

心动 节

善太息

目疾门 节

目赤肿痛 节

外障(在睛外遮暗) 节

内障 节

能远视不能近视,能近视不能远视 节

雀目(日落即不见物) 节

目泪不止 节

风沿烂眼 节

倒睫拳毛 节

肉攀睛 节

飞丝尘垢入目 节

视歧乱见 节

目闭不开 节

目直视 节

目上视 节

卷之十四·肝胆部

胁痛 节

附∶腋肿、腋臭 节

诸疝 节

疝 节

狐疝 节

产后少腹痛 节

闭癃遗溺 节

闭癃分二病 节

闭癃分二病 节

闭癃分二病 节

胎前淋闭 节

产后淋闭 节

小便数 节

溺赤 节

遗溺 节

妊娠遗尿 节

产后遗尿 节

前阴诸疾 节

阴缩阴纵 节

阴痿阴汗阴冷阴痒 节

阴臭阴肿阴痛阴吹 节

筋 节

转筋 节

霍乱转筋 节

爪 节

卷之十五·肝胆部

头风痛 节

产后头痛 节

偏头风 节

雷头风 节

大头痛 节

眉痛 节

头重 节

头风屑 节

多卧、不得卧 节

不得卧 节

多卧 节

咽喉 节

喉痹 节

咽嗌痛(咽嗌不能纳唾与食是也) 节

乳蛾 节

咽中介介如梗状 节

诸物梗喉 节

项颈强痛 节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心痛 节

卒心痛 节

胎前心痛 节

产后心痛 节

诸般气痛 节

胸痛胸满

胸痹短气缓急

烦躁 节

虚烦 节

胎前虚烦 节

产后虚烦 节

躁 节

懊 节

瞀闷 节

谵妄 节

产后谵妄 节

循衣撮空 节

喜笑不休 节

健忘

诸痛门

诸逆冲上

噫 节

下气 节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诸见血门 节

衄血 节

久衄 节

产后衄 节

吐血 节

咳唾血 节

妊孕咳唾血 节

溲血 节

妊娠尿血 节

下血 节

中蛊下血 节

诸痿 节

注夏 节

解即痿类 节

舌 节

舌肿痛 节

舌强舌卷 节

舌纵涎下多唾 节

自啮舌 节

舌苔、舌黑 节

汗 节

自汗 节

头汗 节

手足汗 节

无汗 节

盗汗 节

卒中暴厥 节

五绝 节

暴死暴病 节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痈疽 节

肿疡 节

溃疡 节

痈疽所兼诸证 节

久漏疮 节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 节

疔疮 节

石痈 节

诸肿 节

瘰马刀 节

结核 节

瘿瘤 节

目疡 节

天蛇头、代指 节

甲疽嵌甲 节

乳痈乳岩 节

囊痈阴头痈 节

便毒 节

贴骨痈 节

内痈有三 节

肺痈肠痈胃脘痈 节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丹痤疹 节

丹毒风丹(痛者为丹毒,痒者为风丹) 节

痤 节

疹 节

疥 节

癣 节

紫白癜风白秃 节

面疮 节

癞头疮 节

口疮唇疮 节

牙疳疮 节

耳内疮 节

肾脏风阴疮 节

下疳疮 节

妇人阴疮 节

疮 节

香港脚疮足跟疮 节

冻疮 节

手足皴裂脚缝烂 节

反花疮 节

恶疮 节

杂疮 节

?(音休,俗称鸡眼子是也) 节

痣 节

扑伤损 节

金疮 节

杖疮 节

汤火疮 节

竹木刺、针入肉 节

箭头入肉 节

漆疮 节

通治诸般恶虫咬 节

毒蛇咬 节

蜈蚣咬 节

蠼咬 节

蝎咬蜂螫 节

斑蜘蛛咬 节

刺毛虫蚯蚓蝼蛄蚕咬 节

马虎熊咬人 节

犬咬 节

癫犬咬 节

驴涎马汗疮 节

附∶猪马畜疮 节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内伤饮食 节

胎前伤食 节

百病皆生于痰 节

痞 节

不能食 节

饥不能食 节

恶食 节

妊娠恶食 节

消瘅门 节

渴而多饮为上消 节

消谷善饥为中消 节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节

胎前渴 节

产后渴 节

口燥咽干 节

黄胆 节

产后发黄 节

食劳疳黄 节

黄汗 节

目黄 节

黑疸 节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腹痛 节

胎前腹痛 节

产后腹痛 节

肠鸣 节

呕吐膈气总论 节

呕(有物有声) 节

吐(有物无声) 节

干呕(无物有声) 节

恶心(欲吐不吐) 节

呕苦水 节

吐酸吞酸 节

呕吐清水 节

呕沫 节

呕脓 节

呕吐虫 节

吐利 节

关格 节

膈气 节

翻胃 节

噎 节

咽喉噎塞口开目瞪 节

嘈杂 节

哕 节

产后哕 节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泄泻滞下

泄泻 节

产后泄泻 节

飧泄

遗尿

滞下 节

久泄久痢 节

胎前下痢 节

产后痢 节

大便不通 节

产后大便不通 节

大小便不通 节

产后大小便不通 节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水胀通论 节

胎前水肿 节

产后水肿 节

小腹胀 节

少腹胀满 节

胎前腹胀、产后腹胀 节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积块瘕 节

妇人血积 节

胎前产后积 节

息积 节

面 节

面肿颊腮痛 节

面热面寒 节

面青、面尘 节

面赤 节

面黄 节

面白 节

面黑 节

颊车病 节

狂癫

欲独闭户牖而处

口 节

口苦 节

口疮 节

口糜 节

口臭喉腥 节

口甘 节

唇 节

四肢

身重 节

怠惰嗜卧 节

蛊毒

蛊下血见血

奇病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咳嗽 节

干咳嗽 节

咳嗽喉中作声 节

暴嗽 节

久嗽 节

妊娠嗽 节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喘 节

喘不得卧 节

产后喘 节

短气 节

少气 节

善悲 节

妊娠善悲 节

鼻塞 节

鼻渊 节

鼻鼽 节

鼻肉 节

酒鼻 节

鼻得冷则黑 节

肩背痛 节

肩痛 节

皮肤 节

皮肤痛 节

皮肤索泽 节

喑 节

舌喑 节

喉喑 节

胎前产后喑 节

脱肛 节

谷道痛蚀 节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腰痛 节

胎前腰痛 节

产后腰痛 节

脊痛脊强 节

厥 节

寒热二厥 节

寒厥手足冷 节

热厥手足热 节

产后寒厥 节

香港脚顽麻肿痛为痹厥 节

足痿软不收为痿厥 节

香港脚冲心为厥逆 节

产香港脚 节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耳聋 节

暴聋 节

耳鸣 节

耳肿痛 节

停耳 节

虫入耳 节

牙齿痛 节

齿摇龈露 节

牙蛀牙不生 节

发黄白 节

发落不生 节

二阴

欠嚏 节

欠伸 节

嚏 节

身体拘急

梦遗 节

白浊 节

卷之三十·伤寒部

伤寒通论

续伤寒通论

太阳病 节

表里发热 节

太阳病发热续法 节

恶寒 节

恶寒续法 节

恶风 节

恶风续法 节

头痛 节

头痛续法 节

项强 节

身体痛 节

体痛续法 节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阳明病 节

胃实不大便 节

胃实续法 节

自汗 节

自汗续法 节

不得卧 节

不得卧续法 节

潮热 节

潮热续法 节

谵语 节

谵语续法 节

狂乱 节

狂乱续法 节

循衣摸床 节

循衣摸床续法 节

渴 节

渴续法 节

呕 节

干呕 节

干呕续法 节

少阳病 节

口苦咽干 节

眩 节

往来寒热 节

胁满痛 节

胁痛续法 节

胸满 节

胸痛 节

耳聋 节

少阳病续法 节

阳气毒盛变阳毒 节

阳毒续法 节

太阴病 节

腹满 节

腹满续法 节

腹痛 节

腹痛续法 节

黄 节

黄续法 节

少阴病 节

但欲寐嗜卧 节

口燥咽干 节

咽痛 节

咽痛续法 节

附吐 节

吐续法 节

附吐利 节

吐利续法 节

下利 节

下利续法 节

厥阴病 节

气上冲心 节

气上冲心续法 节

饥不饮食 节

吐蛔虫 节

厥 节

厥续法 节

少腹满囊缩 节

少腹满囊缩续法 节

阴气毒盛变阴毒 节

阴毒续法 节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节

喘 节

喘续法 节

身重 节

难转侧 节

遗尿 节

盗汗 节

面赤 节

坏病 节

坏病续法 节

战栗振摇 节

筋惕肉 节

叉手冒心 节

惊悸 节

惊悸续法 节

悸 节

脏结与结胸痞气大同小异 节

结胸 节

结胸续法 节

痞 节

痞续法 节

烦 节

烦躁 节

烦躁续法 节

咳 节

咳续法 节

小便不利 节

小便不利续法 节

小便难 节

尸厥郁冒 节

尸厥郁冒续法 节

噫 节

噫续法 节

哕 节

哕续法 节

无汗 节

无汗续法 节

疟状 节

头汗 节

头汗续法 节

舌白胎 节

舌胎续法 节

动气 节

动气续法 节

鼻衄 节

鼻衄续法 节

下血 节

唾血 节

蓄血 节

衄血唾血蓄血续法 节

吐血 节

短气 节

心痛 节

心痛续法 节

除中 节

下重 节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节

续增哑 节

续增斑 节

欲眠目不闭声嗄为狐惑为 节

狐惑续法 节

百合病 节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劳复门 节

劳复续法 节

阴阳易 节

阴阳易续法 节

四时伤寒不同 节

冬为伤寒 节

春为温病 节

温病续法 节

夏为暑病 节

暑病续法 节

秋为疟 节

一岁长幼症状相似为温疫 节

温疫续法 节

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 节

风温续法 节

一身尽痛为湿 节

身反张为 节

妇人伤寒 节

热入血室 节

热入血室续法 节

续增妊娠伤寒 节

产后伤寒 节

产后伤寒续法 节

续增小儿伤寒

温病

伤寒拾遗 节

韩氏和解因时法 节

韩氏温中法 节

灰包熨法 节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妇人治法通论

调经 节

经闭 节

血崩 节

赤白带 节

胎前白带 节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胎前症 节

受胎 节

恶阻 节

妊娠经来 节

胎漏下血 节

胎漏黄汁下或如豆汁 节

胎动不安 节

胎上逼心 节

跌扑伤胎毒药伤胎 节

妊病可下胎断胎 节

胎自堕 节

十月未足欲产过期不产 节

难产缩胎法 节

临产坐草法 节

催生法 节

下死胎法 节

产后症 节

胞衣不下 节

产后血晕 节

产后血不下 节

产后血不止 节

产后虚弱 节

产后无乳 节

乳汁自出 节

产后阴脱 节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小儿通治

生下胎疾

肝主风 节

角弓反张 节

摇头 节

偏风 节

惊搐 节

惊痫 节

天吊 节

眼目 节

眼白多 节

雀目疳眼 节

赤眼 节

通睛 节

偏坠 节

阴肿囊肿脱囊 节

疝痛 节

小便不通 节

淋病 节

遗尿 节

喉痹 节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心主热 节

潮热 节

积热 节

变蒸热 节

心痛 节

弄舌 节

重舌 节

木舌 节

舌白胎 节

鼻衄 节

迟言 节

盗汗 节

自汗 节

痈疖 节

腮肿 节

恶核瘰 节

赤丹 节

疥癣 节

眉炼 节

耳疮耳冻疮 节

面疮 节

口疮 节

癞头疮 节

脚冻疮 节

痘疮治法通论 节

痘出太密 节

痘出不快 节

痘痒塌 节

痘灰白色 节

痘黑陷倒靥 节

痘寒战 节

痘发热 节

痘寒热 节

痘渴 节

痘渴泻 节

痘泻不渴 节

痘吐逆 节

痘腹胀 节

痘腹痛 节

痘喘 节

痘大便秘 节

痘余毒 节

痘入目 节

痘咽痛 节

痘风 节

痘痫搐 节

痘疮痛 节

痘脓而不痂 节

痘后疮疖 节

痘痈 节

中恶 节

客忤 节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脾主湿 节

吐泻 节

吐 节

吐水吐虫 节

泄泻 节

乳食不化 节

赤白痢 节

腹胀 节

水肿 节

疳 节

虚羸 节

鹤节 节

宿食 节

痞 节

哺露 节

癖 节

脾弱多困 节

渴 节

大小便秘 节

黄胆 节

腹痛 节

鹅口 节

口疮 节

口噤 节

滞颐 节

脐风撮口 节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肺主燥 节

咳嗽 节

嗽脓血 节

喘 节

马脾风 节

悲哭 节

夜啼 节

喑 节

鼻 节

龟胸 节

龟背 节

脱肛 节

肛痒 节

肾主虚寒 节

解颅 节

囟填 节

行迟齿迟发迟 节

停耳 节

呵欠 节

额黑唇青为寒 节

杂病 节

寒热 节

疟 节

继病 节

五硬五软 节

补遗方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五运六气总论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运气占候补遗序

运气占候

五运气至之占

五运太过之占

五运不及之占

复气应时占

五星应化占

五气动乱占

五气郁发占

地理高下左右占

六气正变占

在泉淫胜占

司天淫胜占

占六气之胜

占六气之复

释亢则害承乃制

释病机十九条

邵跋

定位弹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55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0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24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4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5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5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78评论 1 30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8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6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49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67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00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4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程钟龄-《医学心悟》 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
    凌风暮雪阅读 969评论 0 1
  • (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
    明觉_8ad4阅读 16,213评论 0 7
  • 八卦象数疗法--神奇治病法 向广大病友介绍一种不打针、不吃药,只通过默念一组数而达到治病健身目的的疗法,叫八卦象数...
    拈花微笑_7bea阅读 171,885评论 22 102
  • 第一章 针挑疗法 简易速效的针挑疗法 针挑疗法也称挑治疗法、针刺疗法或挑病筋疗法,是用特制针或缝衣针在人体的腧穴、...
    de7c69bfb64b阅读 7,198评论 2 7
  • 【本章要点】 本篇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重点,讨论病证的虚实、症状,以及重虚重实、经络的虚实、脉的虚实等。...
    骆长珊阅读 67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