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阅读《成为自己的勇气》时读到一句话,“也许只有当你不再试图快速摆脱焦虑时,才能真正摆脱焦虑”。我忽然有一种思路被打开的感觉,作者分析了:“越努力,越焦虑”的现象,造成的三个原因:
1、“焦虑努力者”的努力--开始的动机便是焦虑驱使的。
2、做事的结果目的只是为了最后的结果。
他们做事的目的只在于最后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导向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做事的过程,无法感受当下的生活。
自我反思: 之前的工作状态就是一开始漫不经心地把事情做好,做细,想着有一天的时间去充分地运用把事情做得特别耐心。但是下午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往往会有一种急迫感。我想要把事情尽快做完回家,心着急了,做事情时也会加快速度, 心里浮躁了,事情就往往不走心,下班后,家里还有家务要做,晚饭吃完,心才会安定下来,感觉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第二天起床后,回想昨天的事情,毫无印象。
刚开始我以为是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后来我改进了工作方法,开始记录每天工作笔记。核对待办清单。一天下来居然有10+件事情。每件事都需要联系考虑之前的进展状态。
另外再记录一些突然穿插进来的事情,每天的工作状态很饱和,基本都是从上班开始,下班结束一直都处于忙碌状态。结果事情是做完了,但是内心毫无成长。还是处于低层次的,枯燥的重复中。
3、过度求快。
当你把生活看成一连串被安排好的任务时,你就不可避免地想尽快完成它。因为只有尽快完成了,你才能尽快从这种枯燥和痛苦中逃离。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就去做别的。
自我反思:这段文字是我内心深刻的写照,我的生活从表面看风平浪静,但是我知道未来充满不确定,我应对未来的方式就是下班后不断地去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未能深层思考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投入实践的时间很少,也很少有意识地去在生活中刻意练习。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从“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呢?
书中给到的答案是:放弃努力,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书中举例如下:“许多“焦虑努力者”所处的状态就像一个正在学游泳的人--他对水很陌生,感觉自己随便在拼命扑腾,但依然在往下沉,他很恐慌,于是用力挣扎着,想要抓住些什么,好让自己不沉下去。”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生活中有这样的自己,自以为可以努力地“抓住”,并因此变得有钱,有人脉,有经济实力,有权力,以为这些幻想能够将自己从“恐怖”的生活中拉上去,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却正是导致他越来越陷入危险的原因。”
那么我们这类人应该怎么办呢?
书中说,学会放松。
“当你对生活放手,不再紧缩自我,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来抓紧什么的时候,生活便会带给你“安全”和“平静”。而在这个时候,你的生活才是充实和有意义的。”
自我反思:人不能像发条一样,越来越紧,适度地躺平,不要太逼迫自己。不要时时,事事都要尽善尽美。每天的时间都应该有些留白,有一些身心放空时刻。这样心灵才会有成长的空间。
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放弃一些完美主义,放弃一些依赖,独立地去做一些简单地,容易完成的事情,比如:认真地收集和清理地上的碎发,认真地整理手机里储存的旧照片,沉浸式学习铅笔绘画,跳一段颈椎操。而不是为了别人去做,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把自己交给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