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诗解8书缘真情
题文诗:
真情至简,至简至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因情为文,因文为字,因字为书,书缘真情,
点画有情,触类旁通,初心不忘,情通始终.
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五材并用,仪形不极;
八音迭起,感会无方.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和有不同;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各有区别.
一点规字,一字准篇.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方圆之情,泯于规矩;曲直之义,遁于钩绳.
真情所至,非断非续,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达性豪端,畅情纸上;性达情畅,心手无间,
物我俱泯,忘怀揩则.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正文: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睿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解释:《易经》上说,观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可以察知四时的变化,观察人类的文化现象和人情的趋向,就可以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奥妙,就是首先取自人自身的形象。假如在运用笔法上不周密,功夫不够深,对书法的奥秘就不了解。如能注意笔画的波澜起伏的变化,就能从内心得到启发,就能融类旁通,知道各种点画的情致,就可以把书法的方方面面的道理联系起来,就可以融会古今,把古代的虫篆、现代的草隶融为一体。这就象把五种材料(金木水火土)一并运用,就可以生成无穷变化的物品。这也和八种乐器组成的音乐,此起彼伏,使人的情感随之变化,感受无穷。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揩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璧,异质同研。何必刻鹤图龙,竞惭真体;得鱼获兔,犹 恡 筌蹄。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解释:至于几个笔画在布局安排上,(好几个相同笔画摆在一起)形态要有所不同,若干个点排列在一块,其体势要相互变化,(各有区别)一个字首先下笔的那一点,便对该字起着规模的作用,首字就是一篇的准则。既要有变化,而又不违犯法则;既要通篇和谐,而又不能字字雷同;行笔既要有留、驻之意,但又不能一味迟缓;放开笔写,也不是一个劲地快速书写。出现一些燥笔(枯笔、飞白),方能显出润泽;有一些浓湿处,反而显现出枯渴处。将法则融化在方、圆不同的笔画中,将规矩(钩绳:木匠用的曲尺和墨线)隐于曲直的线条中。时显时藏(可能指藏、露),或连、或断无穷变化于笔端,把书者的性情、情感、格调表现在纸上,使心手相应,无所阻隔,此时已经忘记了是在写字,也不是被种种法则所束缚,这样也就是背离了二王也不会失其规矩,就是违背了钟、张的规范仍然可以得到精巧的工夫。譬如古代的美女绛树和青琴,容貌虽不同,但是都很漂亮,隋侯之珠、和氏的壁玉,质地虽不同,但都很珍美。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去摹鹤描龙,追求和他人一样,竟然自叹自巳本来的面目呢?获取了鱼和兔,还吝惜那些捕捉工具又有什么意义呢?
【59】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易》曰:“观
【60】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
【61】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
【62】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
【63】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
【64】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