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首推《黄帝内经》,而内经并不仅仅是医书,因为在中国古人的思维里,任何学问都不是独立于外,而是统贯于天人之际。在中国,“阴阳”永远不能被舍弃。
《内经》中,阴阳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而于最根本的精与气,则精属阴源于地,气属阳源于天。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华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而气是生命的动力,只有身体之精充足平和,阳气固密坚实,人才是最健康的状态。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依赖饮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辛甘苦酸咸濡养阴精,而五味过则反伤贮藏精血的五脏,所以《上古天真论第一》就载:食饮有节。而紧接着的“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应着“养阳”,如“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日出阳气初升,中午阳气最盛,日落阳气退收,人应该顺此规律规划自己的活动,既不让阳气无法升发,也不过度扰动消耗阳气。
通晓这些就能窥的“阴平阳秘”大纲了,然纲领中自有细密条目。如五脏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分,经脉、经别、经筋与脏腑运行气血之关联,以及表里精粗、本末根结之论,非概览全书不能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