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开始,我所在的007战队开启了每月共读一本书。在六个月内,我们分别读完了:《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理家理心》、《财富自由之路》和《把时间当作朋友》。
今天这一篇是我们战队,7月共读书目《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一、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是什么样的反应?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忙碌了一天,忘了老板额外给你布置的任务,跟同事一起下班时,被老板叫住问话,老板生气地当着同事的面对你大吼“这点事都做不好!整天无所事事!”……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你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他,朋友试着来帮你,用了7种方式。:
1.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
2.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要学会看开些。”
3.给出建议。“明天直接去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以后别再犯错了。”
4.提问。“是什么让你把老板交代的事忘了?”“你为什么不追出去再解释一下?”……
5.偏袒对方。“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
6.过分同情。“真可怜,真是太糟了,真为你难过。”
7.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相信大部分的人,喜欢听到的是第7种方式吧。
因为在我们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或者别人的看法。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多说说我们的困扰,我们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作为大人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想想孩子,他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二、与孩子共情的能力,就是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也是一样的。
孩子最希望得到大人的共情。但是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说和做的呢?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哭什么了,没有必要哭啊,这点事儿就哭了?”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感受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站在他的立场理解他们。
所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肯说》的两位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书中提到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技巧:
1.安静、专心地倾听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跟孩子的共情很重要。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哦……嗯……原来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就好。
3.说出他们的感受。
比如“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你很生气!”
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TA,不论TA是好的还是坏的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的,那么孩子更容易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来。孩子更愿意与理解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
比如常见的两个孩子争执打架的时候。代替评价性的“你怎么又欺负弟弟?”“你当哥哥的应该让着弟弟!”我们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
“我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比如“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真希望咱家有棒棒糖啊!” “我希望给你一车棒棒糖!想象一下,你要吃什么味道的?”也许孩子跟着你的幻想已经尝到了各种味道的棒棒糖,不再缠着非要买了呢。
三、说出孩子内心感受的刻意练习
上面的4个技巧中的第3个技巧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说出他们的感受。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刻意练习才能准确叙述出孩子的真实感受。
作者建议的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的技巧:
1.用一两个描述孩子感受的词语。
比如孩子说:“我们今天有篮球练习,我一次也没投中。” 我们可以用比如“泄气”、“难过”去描述他的感受。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2.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说:“汽车司机对我大吼,车上的人都笑话我。”
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我们可以说“那一定很尴尬。”或者“那好像让你很尴尬。”
有时候只是倾听孩子说话回应他的感受,就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允许孩子表达情绪(理解感受),而不是家长带着情绪表达(建议、大道理……):
我家的事例:
有一天幼儿园接了大宝小宝回家,大宝得了一个小贴画,小宝没有,大宝嘚瑟了一句,敏感的小宝马上就哭起来了……换作平时,我可能会说,“怎么又哭呀!”
读完书,学以致用,我对小宝说话换成了:“哥哥得了小贴画你没有,你很伤心是吗?”
“那你哭一会吧,妈妈抱着你”,理解他的感受和允许他表达情绪(哭)让他没两分钟就停止了哭泣,平复了心情。
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母在教育孩⼦的同时,也在进⾏⾃我教育。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