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堂课程,就是一往篇扩大版的文章而已。
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点小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定主题
我们写一篇文章也好,开发一堂课程也好,一定要先明确我们的干这件事情的目的。根据我们的目的,来确定课程的主题和脉络,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灵魂。这个主题,一定要一句话就能简单直接说的明白。而且范围不能太大,比如你一节课想讲明白招聘体系的搭建,肯定是讲不深入的,但如果定为讲结构化面试就没问题。
最忌没主题或太多。
二、理逻辑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觉得想法好多,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下手。三步写课程大纲:
第一、先根据主题定大框架,按逻辑顺下来。
第二、找一张低,把所有的想法全部先列下来。
第三、用思维导图把每一个想法分配安排进框架里,增减修改,舍弃与主题不符的或重要性排序不前的,慢慢梳理。
理出来的逻辑,最好用序号标注层,也能对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
这些是基础,最重要的是,你的核心内容,是不是能提炼成生动形象,或者有关联性的关键词,这样方便大家记忆。比如我为了让大家记住我讲的核心内容,总结成了八个字:去学,会学,去做,会做。也许大家回去时间久了什么都忘了,但我要传递的这八个字的核心思想,一般都会记住了。
如果是逻辑层次或步骤性的东西,象本篇本章,能梳理出逻辑关键词最好,不能也明确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这样内容才能接地气,学了就能用会用。
三、填案例
案例要放在你要突出的重点,或者难理解的知识点上,不要满地开花,那只会稀释你的主题,同时占用你讲课时间。
案例的选择就是要保证足够的说服性。
比如我讲看看别人的人生,别人不一样的一辈子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讲一个富二代,那会适得其反。或者一个人从一点点创业,如何历尽波折成功,也已经没有新鲜了,同时也仅此而已。我就讲了李笑来和剽悍一只猫的案例。
李笑来从一个普通人,经过脱变,成功实现财富自由,而且活出了人生的厚度,这个厚度里边,还可以用七年一个阶段进行清晰的界定。七年一辈子。也就是说普通人通过七年的努力,也可以实现脱变和重生的,这个七年给了人目标和希望。
剽悍一只猫通过知识积累的方式,在一年内迅速崛起,崛起前,就是我们每个人身边普通的路人甲,就是我们现在的那个自己。所以我们现在开始积累也可以的,还有希望还不晚。
所以我选择这两个人做案例,有特点能证明我的观点,同时,高于我表面观点传递的意念。
四、挖深度
如果讲一个主题,内容很基础,其实已经没多少意义了,别人没多少兴趣听,最难的难点也在于此。当然,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基础主题除外。
去年去听一个老师讲TTT,让回来每个人自己开发几节微课,开发的主题可以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发掘。就是这个发掘两个字,一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潜意识里以他为参照,觉得自己就算一个单点,也实在讲不出他的深度来,就一直不了了之的搁置了。
后来慢慢积累,也没多想。直到后来需要自己必须要研发一节原创课程的时候,想了想定了个主题,竞然还算比较顺溜的就把课件做完了,只是做了一些细节的打磨。而且课件做完,至少现阶段,自己觉得还算比较满意。
有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感觉和轻松。
所以沉淀积累很多要。量变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质变了。
这个急不得,没办法。
不过现在想来,之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反而束缚了自己。初期的时候哪怕就是做基础教程也没关系,就和讲新员工入职培训一样,讲和讲出花儿来,多去讲才是王道!做不出来更满意的,就从基础教程开始练习,妥妥的!
五、下苦功
我有一个毛病,日常沟通也觉得自己跟个话篓子一样挺溜的,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候,就老是觉得找不到恰当的词去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呢,然后就结结巴巴卡壳。绝对不是因为紧张。是因为词汇量不够么?一直有些困惑。没办法,特意还买了个词源回来准备背词汇,但因为精力不够看了两页一直扔在那儿了。
也因为这个毛病的忧虑,一直对自己满意的讲好一堂课,保证完美收官没有足够的信心,对那些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人,羡慕不已。
直到一次研究生班的班长,一个女生,给我们讲了一堂逻辑课的时候,才释然了。她把课讲和讲义分享给了我们,一看讲义,一堂课的内容,几万字,包括语气词都没省略。第一反应是这人有病,然后就是佩服,因为这种笨功夫,所以人家能扎扎实实的坚持两年每天背十几个单词,考完第一个硕士学位来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却远远的落在了人家的后边。
写脚本也好,磨细节也好,在没有成为大咖之前,就踏踏实实做功课吧。
光说不练假把式。去练去练去练,去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