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接着上期《唐代文学||李白《行路难》的话题,继续说说李白在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他大量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体现了他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征。比如他的《蜀道难》,就是按照乐府旧题创作的又一首名作。
《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他用这一古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在诗中再三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暗示着自己成功之路的艰难。
蜀道难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这首诗中,首句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连用三个带有声音的字表示惊叹,接着"危""高"复出重申前义,又分别缀以惊叹助词"乎""哉",用强烈的咏叹和高度夸张的比喻,突出蜀道的艰难,接着以主旨句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创造出一种笼罩全诗的气氛。
接下来,驰骋丰富的想象,用"蚕丛及鱼凫"开辟蜀国的古老传说,"四万八千岁"都未能"与秦塞通人烟"侧面烘托蜀道之高峻。
又以"鸟道"侧面烘托人迹罕至,五丁开山辟路的神话故事,再次渲染蜀道山势的高危。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同川",诗人似乎站在半山腰,看到有六龙驾的太阳也在此绕道而行,俯瞰下面波涛汹涌回转倒流,这是以水势衬托山势。
接着又以善飞善攀援的黄鹤、猿揉做侧面烘托,连健飞的黄鹤都飞不过去,矫健的猿猱都眉头紧锁。本节主要通过正面和侧面烘托为主,极言蜀道山势的艰险。
接下来,以询问的口气引出下文,似乎隐含着有去无回的口气。与此节末尾遥相呼应,一句一劝,也是从侧面渲染其险。
中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旅途中所见景物渲染加深开头暗含的可能有去无回的意味。
中间插入对西行之人“仰胁息”、“坐长叹”、“凋朱颜”的描写,把自然的蜀道之难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最后小节引出了剑阁雄关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的险恶,既然此地如此险要,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以此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某种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心。
这首诗最能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反复咏叹的格调。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高度的夸张,超级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等融为一体,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构成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造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特色。而且在这首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散文化的句式,诗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参字错落,变化自如,形成了行云流水和奔腾回旋的动感。
这首诗的寓意也是极其深刻的,李白再三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道高峰绝壁、万壑雄奇的喧染,也是诗人对于世道艰险的渲染。
这首诗自问世以来被广为传诵,贺知章见此“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