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这本《百年孤独》,几乎耗尽了我半条命。仿佛置身于一种无可名状的谗妄状态,深深地失落,又深深地迷惘。坦白的说,我没有读懂这本书,但这本书却刺穿了我,内心仿若一个蛋壳,被敲碎了一角,破落,剥离,随之而来的,是深如死水的疲惫,哀思。
有的时候完与结距离太大,请注意,我只能说我读完了这本书,却不敢说结束。我没有勇气去妄加评论什么,太多的无厘头,太多似是而非的情节,一度让我怀疑所谓名著的标签是否确有其事。以专业的角度来审视,我还不够格。我一直有个迷惑,名著的意义到底在哪,难道只是因为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并束之高阁?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是能让大众汲取其精髓的,如果只是因为艰难晦涩而拦截了大多数人深入其内涵,就称之为名著,会否过于牵强了。其实我一直不太信奉所谓名著的追捧,尤其是外国的名著,我坦诚自己资质平庸,思想的深度还不足以触碰大家们想要表达的精神高度,恐怕,这只是我冠冕堂皇的自圆其说。那么就姑且让我装一装虔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谁说无可企及就一定是种羞耻,人只有明白自己望不到的高度,才能凝聚起接近的勇气,怕只怕,不自量力的逞能,却又无疾而终。
冗长的名字,循环往复的族代更替,使我对这本书一次次的拿起又放下,充满敬畏与恐惧。在第一次的半途而废后再来继续真的需要勇气,我感谢自己没有让其就此尘封。可是到此为止,对于其精髓我或许连冰山一角都不曾捕获,所以我不想就书论书,也不敢。抛开那个圈子,在那条粗线条的历史里我只能偏居一隅作一种全局式的剖析。
说实话,一开始我喜欢的只是这个孤独的名,何谓孤独,我们往往倾向于理解成它的同义词,即空虚、寂寞、冷,我且先把这种孤独称作大众式孤独,那是来源于精神层面的贫乏。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于一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如果用一种小说式的情节嵌入式方法去读这本书,将带给你的刺激就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而这正是我第一次阅读的教训。只有当抛开演绎线条的定势思维,才有可能进入本书的纵横面,层层叠叠的错构,如入迷宫晕头转向仿佛一场逃亡,这是最初的体会。但是,当视角转换,不停的深入,混沌之下的规律也就愈发清朗,可是在终于逃出来的那一刻不是一种如释重负而是一种更沉重的吞噬。
生活就是一个精致的怪圈,人的一生仿佛兜在一张无形的网中,逃不开命运的牵绊,纠葛起伏在四面环绕的镜子中悲戚的上演,如梦如幻。无言的结局,早有注定,轮回的悲剧,已然成章。是是非非皆有定数,用尽全力的倒腾亦不过徒劳,来去一场空,谁赢了开始,谁又输了结局,或者,本来就无所谓输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更是孤独的,孤独的逃离开过往,又逃不开过往。那最后一刻,是谁解开了身世的预言,你和我,本就是生活导演下的小丑,没有彩排,但早已命定。
党派之争,文明侵入,统治者的腐败,官僚者的虚伪,民众的愚昧……这些我都不想谈,笔触之广给了我们太过宽泛的界。真正重伤我的,是那种特殊意义上的孤独,与寂寞无关,源自灵魂又不只是灵魂,爱的匮乏,对爱的无知与滥用是孤独的根本,而反向的逃遁只是更深的沉沦,乱伦,纵性,越是想逃开越是逃不开,世代沿袭只是因为爱的链条从一开始就已断裂。当真正爱的结晶孕育于最后一刻,却已标志一个家族的毁灭。反观自己的生活,循环往复早已没了局,我忽然明白此时此刻自己在这本书中找到的共鸣,对了,家族的孤独亦是我所拥有的孤独,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对爱的无知与屏蔽。
朋友,如果你还没体会过生命所赋予的沉痛,如果你正在爱的包围圈中幸福生活,如果你还没勇气去走上一条灵魂的淬炼之道。那么我劝你先缓缓,老实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宛如一场荒野挣扎,险些缚困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