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水而居,择高地而憩,是人们亲近自然的本性,亦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居住梦想。美丽的竹丝湖静静地躺在大山的脚下,集聚从山上流下来泉水,顺流而下一直流淌到长江,古先民们在这方水土聚集,生生不息,勤劳的水乡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自然也有一方别样的美食。
记得年少时,每到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在老家的所有的美食中,说起炒年糕(老家人称“炒粑条”),可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甚至只要听到“炒年糕”这三个字,就已经有人流下口水了。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却很少能吃到到这样的美味,有一次在一个大型商场见到了有一家小吃店,宣传图上有炒年糕,我毫不犹豫地就点了一份。等着端上桌美味,以为端上来的会是与我家乡一样的炒年糕,结果,根本不是那个味道,是那种甜甜的番茄味,我吃了一半就扫码离开了。
作为节日的美食,老家那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做好的年糕放在簸箕晾着,过几天用水泡上存放,春节期间慢慢吃的。通常,年糕的保存是放入水中㓎泡,隔绝空气防止氧化变味,这样可以保存年糕的软糯口感和内部水份,经常换换水就可以防止年糕变质,这样的存放条件,可以保存一两个月,随时可以直接取出食用。
有一年春节回家,刚好家里做节日美食,母亲正淘米做年糕,我们的妈妈很能干,总是能变着花样做美食,每年春节家里都会腌腊肉、做香菜、做年糕、炒米糖、做豆腐、蒸米面,凡事老家美食样样精通,别人家有的我们家也一定会有。家里做年糕时,都是用自家的粳米和糯米,按照比例混合,在水里淘洗干净用水泡一夜,沥干后倒入石磨磨面。制作年糕时,将米面粉加适当水和面,放入蒸笼上蒸熟,倒出来再轧成大小均匀的条状年糕。根据粳米和糯米比例来决定软硬程度。做好的年糕,可以吃很长一段时间。有时,早上煮稀饭时放入年糕块,称为年糕稀饭,作为早餐既好吃又耐饥。中午煮饭的时候,也可以放在米饭上蒸熟了吃,都是美味,当然最好吃就属炒年糕。
那年春节回家过年的第二天,我就跟母亲说“想吃年糕了”。母亲正坐着看电视,听我这么说,笑着点了一下头。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在说话的时候,父亲就在旁边,他听说吃年糕,便默默地去了厨房,拿了几根年糕出来,试着用刀切。父亲说,“年糕有点难切了”。“我来吧”,我说。冷却后的年糕比较硬,我只好强忍着将要起泡的手,用双手握住刀背,将整个身子都压了下去,这才一刀一刀,弄了一盆子年糕备用,准备第二天早饭炒年糕吃。
在家那几天,每次吃过晚饭,母亲都会问我,“明早还吃炒年糕吧”。而我也习惯了早餐母亲炒年糕,配上一碗白煮粥和一碟腌小菜,一家人,围在一张方桌前,吃一顿令人艳羡的早餐。腌菜用的食材都是自家种的,母亲腌制的雪里蕻、萝卜干、豆角等小菜不仅色泽好,味道也特别鲜,当然这些页可以作炒年糕的辅材。
每天早晨天不多亮的时候,听着厨房里再熟悉不过的动静,躺在床上的我开始变得越来越清醒,不过,我倒是没出声,只将口水悄悄地咽进肚子里,继续装睡着。关于老家的这些美食,父亲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最多只能算是个帮厨,偶尔还打个下手,母亲始终是厨房里的主角和掌勺人。这么些年过去了,母亲炒年糕的工序始终未变,她先将鸡蛋用香油炒好,盛入盘中备用。再把锅烧热,放入半瘦半肥的咸腊肉煸炒好,在年糕下锅的一刹那,只听“滋”的一声,那香味便飘到了窗外,继续弥漫在屋前屋后,并随着一片片飘零的枯叶,落进了邻家的小院里。
这个炒年糕做法,不同于纯粹的炒菜,放入年糕、雪里蕻翻炒一会儿后,倒入炒好的鸡蛋,在差不多出锅时将冬蒜放进去,略一翻炒,就可以算是完工起锅了。炒年糕用的大蒜和雪里蕻一定得切得碎碎的,可以在翻炒的时候粘在年糕上,香味也就融进了年糕雪白的肌肤里,这时候冬天腊肉油香与蒜香交织,香鲜味就更加浓厚了。看着清香四溢的炒年糕,我这三言两语的描述,却怎么也道不尽父母为此而倾的心和付出的爱。年糕不仅是一道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希望,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在母亲的心里,她可能还在想,我始终是那个小时候的我,还不能将炒年糕当成家常饭,她也曾期盼着有一天,她的孩子也能吃得满嘴流油,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