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桥尤感兴趣,或许是对“小桥流水人家”的钟情与向往吧。
永镇古桥位于潜山市水吼镇横中村,距本县概35公里。古桥在村主路边上,不难找到。在离古桥还有4公里弃车步行,当日高温36度,独自走在路上,感受并不咋样。幸而路沿河走,时见水流,减扫了心中的一股燥热。
永镇桥横跨余家河上,正处河的弯道,主桥大致南北走向,南北两头衔接部分的路面朝不同方向,使整体呈“S”状。
为单孔石拱桥。桥面平铺,微弓。桥面宽约三米,跨长约30米。
桥南头有座土地庙,桥头之北有座古亭。桥两头各立有一块文保碑,显示2017年9月被公布为安庆市级文保单位。古亭木制瓦顶,带有座位,前宽后窄,呈梯形。亭下置一庙,上有匾“如乡斯应”,“光绪年间古篇2020年重修”。意思可能是说,亭始建于光绪年间,近年重修。神龛内不清楚供的是什么神仙,有一牌位“敕封德佩余氏夫人、李之神位”。有对联写道“李公尊神…”,可能是有人物原型的本地神仙。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为潜山横中著名烈士余良鳌题写: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进来坐坐;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歇下谈谈。
这幅对联有点眼熟,想起本县“桃岭旧事”中有提见。桃岭茶亭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放宽怀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权将笑话谈谈。
两联几乎相同,既体现了潜岳原属一家,从联意也表达了古人对人生在世的一种态度。
亭旁有一块古碑《永镇桥碑》,内容大致写的是捐修及银额名录,落款时间:“道光二十年六月…”。
亭后大路边有一棵古树枫香,亭前河边还有一棵青冈栎古树。古碑、古树、古亭,与古桥相配,相得益彰,为古桥添光增色,历史人文名副其实。
古桥下游,仅隔几米,新建有一座石拱桥,现供人车通行。古桥闲置,并得到更好的保护。当然,古桥仍可行人,只是桥北头的小路废置为菜地。
为了更好的了解古桥,下到河中桥下来看。在新桥一侧有草径可以下去,捡一柴枝打草惊蛇开路,小心下到河边,脱去鞋袜,下入水中。由于砌了一道坝,桥下蓄有一定的水位,深处至大腿,好在当天穿的是短裤,方便。一步一脚挪移,至河中水深处,水的响声从水里幽幽发出,有一丝瘆慌感。但我想,不至于在不及腰深的水中出差子,大着胆子走近古桥。古桥两头基脚建在大块岩石上,这样桥会更稳固,但也使正桥下的水面形成一个潭窝,水面幽蓝,因此不敢靠近。但可以看清,桥拱由一块块均大的长方石块砌筑,均匀横铺,平整、美观。
这与本县冶溪镇卷篷桥极相似。同样是单孔石拱桥,不同至少有两处,卷篷桥拱身石块是竖砌,中横砌一层。永镇桥石块全是横置叠铺的。卷篷桥桥面有石阶,只可行人,不能推车。永镇桥桥面平铺,可以推车。建造年代不同。桥顶拱均未见有刻桥名。相比较,卷篷桥建造工艺更高,更轻盈。但永镇桥也足显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朴实的审美观。
回到岸边准备洗脚穿鞋,突然下起一阵雨来,顾不得擦拭,湿脚穿上鞋袜,上到桥上土地庙下暂避。
恰有一路人也在庙下避雨,是横中村人,他说小时候经常走这座桥。太湖人到水吼潜山来,也一定少不了走这座桥。据庙墙上的一块介绍牌了解:永镇桥座落在余家河龙门口(并村前属下河村和同心村的交界点),始建于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至今近170年。单跨达30多米,为花岗岩条石干砌券拱结构,是我县(今潜山市)境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石拱桥。
后继续前行约一公里,去看了一下古亭柱联题写者余良鳌故居。
这一天尽管炙晒疲累,但能看到这座古桥,也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