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这天,趁雨暂歇的上午,骑行去永湖镇元岭村,为的是寻访有江逢辰书写题刻的一座古桥——“跃鲤桥”。
永湖镇距离市区不到二十公里,省道357东西横穿。由省道往西,有一条大致同行的麻溪河。从地图上看到,麻溪河在永湖镇注入淡水河,上游靠近镇隆有一山,叫麻溪山,山下有一湖,麻溪河大抵由此源起。河道相牵概二十余公里,两边是不高的群山,形成狭长谷地。沿河两岸,平阔处或山弯里分布着大小村庄,楼房、田野散落其间。依山傍水,几乎是人类居住生活的不二选择。只是,麻溪河未见得怎样整饬,两边竹木杂草丛生,岸上人家也感平常。整体环境不错,但给人的感觉有待进一步发展。
可以断定,麻溪河上自古不乏有桥。今有鹊埔桥、元岭桥,而古“跃鲤桥”最为有名。我想原因大概有二。首先,此桥的名字“跃鲤桥”三字石刻,是由惠州名士江逢辰书写。我知道这座桥,并来寻访的起因,正缘于此;其二,在于此桥的建造工艺高超,造型优美。何以见得?桥拱最高处只用两层十余公分厚的条石。那悬空的条石何以不脱落?假如脱掉一块,这座桥恐怕早塌了。可见建造的精巧。
跃鲤桥所在的元岭村,南连永湖圩镇,北连惠城三栋镇,自古以来都是淡水及周边地区前往惠城的枢纽,也可见这座古桥存在的特殊地位。
“跃鲤桥”具体即在地图标示“跃鲤桥钓鱼场”位置。现在,这座古桥并不在今天的麻溪河上。由于麻溪河改道,原来的麻溪河变成了今天麻溪河北岸边的一截内河,形如一垂钓的河塘。在近跃鲤桥的一端,新修了一条路,把原有的河道截断,跃鲤桥就成了这处内河塘垂钓的一处景观。
据桥头路边竖立的文保碑示介绍了解到,跃鲤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至今有133年了。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内跨径30米。桥面宽1.8米。桥拱顶部至水面高约25米,拱部顶端的厚度仅38厘米。整座桥用麻石砌成,横跨在麻溪河上。
通过实地观看,有两点说明。跃鲤桥并不是正南北走向,而是向东向西偏斜45度的样子。如果这样说,说成东西走向也无不可;其二,实地文保碑示介绍说“桥拱顶部至水面高约25米”,而百度上说“桥拱顶部至水面高约12.8米”。为何有如此差距?是水位变化,或桥身下沉,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目测估计,顶处离水面在二十米内。桥面比桥头新修的路要高出很多。到桥上来,得上一小坡。一般建桥桥面与行路持平,为何高出这么多?是地形地势原来就这样,还是说地形地势发生了改变?
想到惠州城区内曾经的山,譬如方山、梌山,还有紫薇山,今实不成为山,已没有山的高度了。忽略高楼的对比,是不是整个地面抬高了呢?
站在桥上往下看,垂直高度并不高,因桥面光溜溜的,没有栏杆,所以感觉有点高。从条石两端有石眼洞来看,原来是有栏杆的。
本想一睹江逢辰手书“跃鲤桥”字刻风采的,可惜,这样一来,没办法看到呀,叫人一筹莫展。试着趴在桥面伏身探头来看,那一刻觉得桥高水晃,顿生恐惧。一旦不小心掉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忙打住。通过手机拍照来看,因距离远,放大后也看不清。只有北面看得清楚些,但旁边的小字分辨不出。要想近距离观赏,得借助现代工具。
据了解,桥面正中两侧镌刻的石匾,桥面朝北刻的是“跃鲤桥”,旁边的小字是“光绪甲午年(1894)三月”;桥面朝南刻的是“跃鲤桥”,小字是“江逢辰题”。两面“跃鲤桥”字体并不相同。
江逢辰,惠州名士,才子,孝子。我曾访过桥西江逢辰故居(未果),当时写了《行尽江山见此才——惠州江逢辰》一文(无耻的是此文被剽窃,至今被放在百度上)。自那时开始了解江逢辰。除了故居,还留意江逢辰在惠州留存的手迹。现有四处,访过的有:
1.桥西桃子园张敬山大门匾额“桃园”,以及“张氏宗祠”匾额。
2.博罗龙华李国标家宗祠内的一副对联(其中一联由江逢辰撰写)。
3.“跃鲤桥”石刻。
4.还有未访的周田村“碧滟楼”。
“碧滟楼”“桃园”,都是名士人家,与江逢辰是朋友,并不难理解。那么,这个“跃鲤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题书的呢?
不妨可以这样说,“跃鲤桥”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不然,也不会请江逢辰来书写。此桥有江逢辰手书,说明江逢辰的书法及名气在当时都是叫得开的。
现在我们来看这座桥,平平常常,少人问津。对于不热衷古桥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座废弃的危桥,瞥一眼也就走开了。然而,“跃鲤桥”是上世纪70年代前淡水、永湖至惠州市区的主要通道,直至1966年元岭大桥修通后才弃用。繁忙热闹可以想见,试想一下那时那景,日常人间烟火,就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一座古桥,百余年也沧海桑田,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涵韵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跃鲤桥是惠阳区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桥,且保存完好,2015年公布为惠州市文保单位,2019年升级为广东省文保单位。
据了解,跃鲤桥的石刻是“东江”大哥发现的,真是有心人啊。由此我在想,江逢辰在惠州的手迹一定不止这些,还有遗落在民间,等待我们去发现。
那时查询跃鲤桥,百度上出现“东江”大哥的相关文章,由此了解到,同在元岭村的麻溪河上还有一座古桥,叫“永福桥”。
永福桥在虎爪村,由跃鲤桥向西骑行七公里,在虎爪村麻溪河上,找到了这座古桥。这是一座平板石桥,三节两个桥墩。这类桥显得比较普通,很实用。类似这样的桥,譬如访过的麻陂五眼桥(髙陞橋)。
永福桥桥头有一块牌介绍:此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距今已有176年,比跃鲤桥还要古老。永福桥是过去永湖虎爪、麻溪、老围下等村,方圆5里内唯一一座能推车而过的石桥。抗日革命期间,东江纵队频繁在虎爪、麻溪一带活动,此桥不仅服务于当地群众交通,也为革命人士提供了通道。
永福桥虽更老,但并没有被划为文物保护。与跃鲤桥相比,寂寂无名,野草滋生,在桥缝上发现有布惊树。个人认为,跃鲤桥建造难度确实更高,且有江逢辰手书加持,但永福桥同样发挥过历史用途,却受冷落,有失公允。
下次欲访“碧滟楼”,不仅如此,叶挺故居也可再访。骑行既能亲近自然山水,又可访幽探胜,确有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