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耕结出时代新篇

7月27日,新华社发布的《文化是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上)》一文,系统梳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与生动实践。文章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化探索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浙江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支撑,是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文化为民,夯实基层文化阵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化为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浙江的实践率先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末梢,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的文化品牌,成为传播党的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的核心平台。

文化惠民创新文化保护机制。系统性工程推动文化落地生根,浙江的文化建设并非零敲碎打,而是通过“八项工程”的系统部署,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发展体系。将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可享的惠民成果。从文明素质工程到文化研究工程,从文化保护到文化产业培育,每一项工程都体现了科学谋划与精准施策。例如,良渚遗址的保护与申遗、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重大文化项目,不仅守护了历史文脉,更激活了现代文化创新,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的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真正惠及民众,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文化育民,滋养民族精神根脉。浙江始终坚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系统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致力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例如,当地在城乡建设中始终贯彻“原汁原味”的保护理念,最大限度维系历史建筑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以及社区生活的延续性;同时,浙江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为良渚等重要文化遗产构筑起坚实的保护体系。这些实践不仅延续了地方文化血脉,更为新时代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