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连续重复3遍,依然会紧张、出错的片段,就需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原因了。
只练习,不思考,逐渐就会变得低效,最后成为“无用功”。
这不是勤奋,这是“无脑练习”。
思考比练习重要多了,但思考首先也需要在练习中获得。
然后相互结合。
二
古人云:眼到、手到、心到。这是学习任何一门技能的做法,练琴也不例外。
其中的“心到”,我认为也可以理解成头脑的反应速度。
如何训练自己的头脑反应速度呢?
只有将眼睛所看到的乐谱内容,手上所做的指法,更快地“输入”到头脑中,交给大脑“理顺”,而后再“输出”出来。
让看到的乐谱内容,“匹配”上对应的指法。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大脑对于这些信息的“加工”,便会越来越快。
三
不要光想着今天“练什么”,更要提前想好“怎么练”。
因为只有提前这样思考的话,才有了练习计划的“雏形”。
这样会让自己的练习更加主动。因为从练习的内容,到练习的计划,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
比起执行他人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执行自行“设计”的任务更没有压力。
尤其是在“设计”多了之后,对自己的现有演奏水平会更了解。
四
千万别“背”一句,然后练一句。这是效率最低的练习方式。
因为你所认为的“背”,仅仅是乐谱在你头脑中记住了。
你记下来了乐谱中的音符、节奏、节拍、各种记号,即便记得非常熟,也转化不成你的指法,你的演奏。
因为从头脑记忆,到“肌肉记忆”,中间还相距甚远。如何将这二者连接?一个字——练。
所以,直接通篇练习,或者以某一部分为练习的“量”,先别想着背下来,先想着怎么练下来。
练多了,练熟了,你会发觉不知不觉中就把乐谱“背”下来了。
还是用乐器“背”下来的。
五
完善一首作品的细节,并不是“完美主义”,而是将自己的现有能力,想办法发挥到极致。
因为我们不可能只把作品练了个“框架”就不管了,还是要对自己的演奏,有所要求的。
没有任何技巧,没有强弱变化,没有任何自己演奏习惯的练习,就是“框架”式练习。在完成之后,还是要“润色”一下,这样才算是“刻意练习”。
适当加入自己目前学会的技巧,边加边判断是否合适;尽自己最大的控制能力,把每一乐句奏出强弱变化来,哪怕不明显也没关系。
最起码在心里要有这一想法,时刻影响着自己的练习。
六
练习的目的不同,使得学琴者之间没有了可比性。
这其实是好事。除了减少学琴者的攀比心理,也缓解了自卑与焦虑感。
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比的。你的目的是拿奖项,以后走专业路线;我的目的是充实生活,取悦自己。
即使目的一样,都是让自己的专业更精进一些,那也没必要比较。
因为总有比你更好的,更优秀的,是比不完的。
真想比较的话,和过去的自己相比就够了。
只要比之前好一点点,就是大进步。
七
持续性的练习,除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术外,还能给学琴者带来哪些好处?
还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与心理。
练习之所以能够持续,能够保持“长战线”,一定是每天所练的任务量不多不少,强度也正好。
所以不会太累,不会使学琴者的身体“吃不消”。每天的内容都能按时练完,所以也不会让学琴者有心理上的负担,不会“越积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