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于写作,比写作对于写作的意义更大。
写作是需要才华的,写作的才华首先是阅读的才华。阅读的才华表现在读书、读人、读社会、读写联通。
读书: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气,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这就是不仅能够把书“读薄”还要能把书“读厚”。相关的可以延伸,相似的可以印证,相反的可以思辨。
读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首先要读懂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长板和短板。其次,还要读懂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他们就在你身边,在同一个屋檐下,你可能天天见,时时见,生活在你的视线里,很熟识,你似乎知道他们的一切,但是,你有时并没有读懂他们。请问,爸妈给你送雨伞,和同学借给你雨伞,这两者有区别吗?答案其实很显然,一定有些事情,只能是爸妈才会做;一定有些事情,它只能是爸妈才会这样做。而你是否发觉,是否读懂?生病了,下雨了,难过了,失败了;一丝白发,一条皱纹,一个背影,一段往事——都可以成为发觉亲情的机缘。那些来自父辈和祖辈的关爱,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最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抵挡外来的任何冲突。
读社会:嬉笑怒骂皆成妙趣,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首先要读懂天下大势。谋生必先谋势。其次要读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走向。第三要读懂社会发展变迁,尤其是这个变迁背后的深刻动因。
读写联通:读写教育就是思维方式的培育。阅读思考指向“知”,为己。就是把“我”真正引领出来的方式。写作思维指向“行”,为人。在阅读思考中即读书、读人、读社会中去发现现象中的关系和结构,梳理、提炼、打磨。写作思维是将阅读思考的结果呈现为具体现象情节。
在我看来,阅读课是写作教学的肥沃土壤,作文课则是松土播种。
作文导思课上,我们要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是松土,让各种各样的种子能够从不板结的土壤里冒出头来,发芽,开花,结果。我会从知识、信息、经验、思维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思考,释放他们的性情,唤醒他们的心灵。因为无性情,则无文学,无灵魂则无生命。当每一个个体被唤醒,他们就会创造不一样的风景。至于写作技巧,当然要讲,但不是在作文导思课上,而是在每一堂阅读课上讲,遇到优秀的文本就讲,遇到好的句子就讲,甚至哪怕只是遇到一个好词,我也会讲。表达技巧的提高需要长期的感受、积累、熏陶、尝试与训练,不是一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而且,学生一旦被唤醒,灵魂在场的写作,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种种表达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
有技巧无灵魂的写作,是人间的垃圾。就像有技巧无感情的“接吻”,简直禽兽不如,这两件事物,一样的让人恶心。
尽管写作的结果,是最终的作品,是大众共赏的,但写作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私密的心灵行为。我一直不同意“找素材”的说法,其实写作是寻找自我,树立自我的过程,学生要在如何进入私密的心灵空间进行写作。
真正的读写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思维角度与程序的统一过程。如果我们只关注技巧,单单在外面绕,越绕越枯燥,越绕越沉闷,越绕越紧张,越绕越复杂,越绕,跟我们的灵魂越疏远。
读写OK,强调读写一体,读写共生,就像玻璃的两面,我能看到你,你能看到我。只有在读写中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相互平衡,才能使你的语文有尊严的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