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研讨于老师课例的过程就是一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去年研讨的课例中,发现每一个课例,于老师最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研读于老师的《月光曲》这篇课例时,我发现这节课不同于以前的课例,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就认真研读了三四遍,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作为语文老师,我总是在想,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语文课堂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我们又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在研读《月光曲》的课堂实录时,我似乎找到了方向。
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细致研读于老师《月光曲》教学实录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于老师的课堂就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地方。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概括能力、复述能力、倾听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写作能力、书写能力……使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审美能力
第一处: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而弱。
第二处:师:同学们,第8、9两段写的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再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产生和兄妹俩同样的美妙感受。
这两处音乐的插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概括能力
第一处:师: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迅速默读,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
第二处:师:(非常高兴地)你真是好样的!把对话改为叙述,多简洁!
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概括,于老师在学生练习概括之前先提出要求,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策略。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对学生分析、归类能力的培养。
倾听能力
第一处: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要能听出优点和问题。
第二处:师:你很会听。(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专心地听别人讲话。
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引导,循循善诱,培养同学们的倾听能力,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所思有所想。
训练学生的思维(高阶阅读)
师:谁还有意见?
生:后半部分说的比较好。不过,姑娘说的那句话——“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也不应该要可以去掉。
师:说的有道理。
生:我觉得贝多芬回客店记曲子还得要,不然的话……
师: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下去。别紧张,想一想,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不少学生举手要求替该生说)
师:很多同学想帮助你,但是,这次机会我还是想留给你。
生:(终于想好了)不然的话,人家会觉得这首曲子是早就创作好的。
师:(高兴地)你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弹奏的,是他被穷兄妹二人的精神所感动,面对清幽的月光,激情所至而弹出来的,不是事先就有的,而是他回到客店后才把弹的曲子整理出来的。因此,“贝多芬回客店整理”这一点必须交代清楚。
这几次师生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过程。于老师抓住了这位学生想要表达而又没有准确表达出来这一点,不断地进行追问,使这个学生不断地思考,最终得出了“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弹奏的”。这一点也是一个课文理解的难点。我曾经上过这一课。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以为《月光曲》是贝多芬早就创作出来的。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了《月光曲》的来历。
复述能力
师:这个传说感人肺腑,谁能具体地生动地讲一下?
师:为了讲的具体而生动,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把生动的情节、细节记住,看过的东西要努力记住,记住了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用。
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记住情节、细节,即要求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于老师这样的引导,教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多留下一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小学生对生动的情节、细节更感兴趣,复述起来困难不大。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一处:师:故事会讲了,课文是不是会读了?能不能读出感情来?下边请一位同学读读试试。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注意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名读)
师:(生读到“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时)请停一下,从“断断续续”这个词中你们看出了什么?(板书:断断续续)
生:因为离得远,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
师:是这样吗?再读读,再想想。
生: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弹得不熟练。因为下面说了,姑娘“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师:这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他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而是从全篇考虑,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二处:师:(生读完兄妹二人的对话后)请注意,你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板书:随便说说)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这位姑娘很懂事。
师:是的,他很懂事。“懂”什么“事”?她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的,她很想去听音乐会。
师:应该说,她很想去参加音乐会。很想去,但是又说是“随便说说”,什么意思?
生:他怕哥哥难过,安慰他哥哥。
师:体会的多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两处教学片段,让我们看到再次领略于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他非常注重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通过这些重点字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能力的培养
第一处:师:“幽静”的意思大家知道吗?谁能把这个词的意思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请注意两个“小”字——小镇、小路。那天晚上还有月光,远处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于老师的这次朗读指导,提示了几个重要信息:小镇、小路、月光、远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看着这些词语,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月夜漫步图,多么美丽的夜晚,多么优美的意境,想着这些画面,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第二处:
师: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两节(8、9自然段),请听一听播音员的朗读。大家听了,一定会受到启发。
(放配有《月光曲》的朗读磁带。师示范后,全班学生练读,师再指名读,生读得更为出色。)
多么细致的指导,多么高明的指导,细微之处见真功夫。为了让学生读出“幽静”,老师为学生描绘出的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为了让学生读好8、9自然段,于老师让学生听播音员朗读,听老师示范读,让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这样一遍遍示范性的引领,学生怎能读不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识字写字能力
第一处:(当生读到“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时)请停一下。同学们,读书要仔细,要字字入目。请注意这两句话中的“座”“坐”二字。前面是“座位”的“座”,是表示名称的;后面的是“坐下”的“坐”,是表示动作的,记住它们的区别,用的时候别混淆了。
第二处:(当生读到“格外清幽”时)“幽”是个生字。大家注意“幽”字的写法,先中间后两旁(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当中一竖写长一点儿,下边的“山框儿”要写得上宽下窄,否则难看。请大家练一练。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非常的感动。于老师是多么的认真呀,真是“字字入目”!知道学生容易混淆“坐”“座”二字,通过字义让学生区别。“幽”字很难写漂亮,于老师指导学生笔顺、笔画及写漂亮的要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识字习惯,贯穿在了整个教学过程中。
记忆能力
师:这两节(8、9自然段)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一定有人能熟读成诵,也就是说,能背下来了吧?
(无人举手)
师:是不是不相信自己?自己背背试试。这么美的文章,该背下来。
(生积极地背、读,不到7分钟,多数学生举手,表示会背。师指名背,背得居然不错。)
背诵是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熟读成诵,这是中国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教师重视指导背诵,指导及时,指导有方。学生热情高涨,当堂背诵,效率高。
写作能力
在第2课时中,于老师重点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尤其是运用联想进行创作的能力。
在引导同学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于老师是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攀登写作的高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及欣赏能力提升的过程。
于老师这样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是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和迁移。由于教师指导得法,通过比较、分析、运用,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训练有序而扎实。
第一处:我这里有一篇短文,现在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又有什么好处?
第二处:体会的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的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第三处:下课前,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了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
于老师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分布进行训练,学生在这样的浸润中写作能力在不断攀升。这样的训练有序、有效、有方。
二、关注全体
大部分的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生怕出错,不敢让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于老师,他做到了心中有生,眼中有人,关注全体,人人达标。
师:听了《月光曲》,有了感受,又进行了练习,同学们确实读得很感人。不知咱们班哪位同学胆子比较小,不大敢举手,平时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课文?
(全班学生推举出一名个子较矮的学生)
师:(走到她跟前,抚摸着她的肩)我小时候,上课不敢举手,不敢读课文;后来老师常常鼓励我,慢慢地我就敢发言了。今天我给你一次机会,读读8、9两段。你不要紧张,以实际行动告诉同学和老师:我不怕,我会读!来,试一下!
(该声读得基本流利,只是声音有点儿小)
师:今天,你当着100多位老师和50多名同学的面,能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很不简单!好好练习,今后一定会读得更好!
于老师给了这位同学多大的信心和鼓励啊!我想,这位同学在今后的课堂上一定会愿意展示自己的。
课例研讨交流话题:
一、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
于老师抓住“断断续续”“随便说说”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让学生明白理解词语的意思应该从全篇考虑,联系上下文理解,走进文本,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从“断断续续”这个词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你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看出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
为了让学生明白鞋匠妹妹的懂事,于老师涉及的这个问题更加高明:她很懂事!“懂”什么“事”,她是随便说说的吗?让学生知道,真正的懂事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人考虑。让我们为兄弟俩之间这种浓郁的亲情而感动。
二、结合自己的课堂,谈谈于老师讲“联想”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于老师在教联想的时候,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联想,怎样寻找句子中联想的句子。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如果去掉了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联想的作用。
三、于老师在这节课中关于“语言训练”,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1.抓训练点
于老师抓住《月光曲》这一课中联想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明白联想的作用。
2.重设计
于老师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攀升。
3.训练有法、有序、有效
为什么说于老师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于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心中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教语文。做到了眼中有生,心中有人,关注全体,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人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