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一向是推崇弱社交的发布平台的。
因为,社交带来必然的热闹的同时,也让平台上的东西被冲淡稀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社交类的相互交互上的时候,正二八经写东西的精力自然就减少了。
当我们一面感叹现代人越来越只能肤浅地阅读的时候,如果还一门心思地推广强社交,那岂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么?
但这样却不得不带来一个囧境,那就是如果放弃社交带来的热闹,那么人流少了,人们写的东西就会少(没人看的话,自然也就没人写了。少数走极端的奇葩我们可以无视);而另一方面如果任由社交发展,那么写东西的人一样会少,因为大家都热衷于社交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嘿,谁告诉你社交和简约不可兼得的?
上面的囧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简单粗暴地使用了推向极端的二分法。
这就好比正极和负极,总是那么鲜明地对立着,水火不容——可一枚电池不是只有正负极,还有中间的过渡带储能层。
答案其实就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很好地把握这个中间地带的走向,不让它走到极端去。
而这就是平台最要花精力去折腾的事情——而且几乎没什么成功案例给你效仿。
换言之,我们要引入社交因素,但又不喧宾夺主。
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形式的社交,让用户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文章上——谁告诉你社交就是人与人的直面交流的?我们可以让社交是人与人通过文章,且只能通过文章来交流。
还是最开始说的精力有限的问题,如果我们将交互尽可能地通过文章来完成,让文章成为交互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传递媒介,那么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成分就会降低。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用户之间没有交流,而是让用户之间通过文字来交流——不是点赞,不是沙发式的评论,而是言之有物的评论,甚至于一连串文章的交流。
进而,如果说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某种奖励措施是基于用户的文字而非一种简单的数字,比如点赞数,那么用户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热情来写东西——当然,我们也要让用户明白,不管你自己认为你写的东西多么糟糕,在这里都是被鼓励被欢迎的。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交互,更频繁的交互,但交互的形式可以不必是传统SNS的形式——既然是文字的力量,就要有文字的形式。
而这无关乎情怀,而是在于这么一个最初看到简书的时候就在想的问题——我有新浪博客,我有Blogspot,我有豆瓣,我有知乎,我有果壳,请问我为什么还要有简书?
很多新朋友刚来简书的时候发出的第一篇感叹就是这里的简约和写作环境的友好以及沉浸式,这是抓住新人眼球的第一要素。如果我们最后变成一个靠微博式推广和贴吧式吵闹来吸引人的地方的话,请问用户为什么不直接用微博和贴吧呢?
这无关乎情怀,而关乎别人问的那个必然的问题:
为什么是简书?